贫血知多少:症状、原因与防治

贫血知多少:症状、原因与防治

董丽  周口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

在探讨人类健康的广阔领域中,贫血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其影响深远且广泛。贫血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血液成分失衡的问题,它可能预示着身体内部更深层次的病理变化,对个体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深入了解贫血的症状、原因及防治方法,对于维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全面剖析贫血的相关知识,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全面的贫血认知框架。

一、贫血概述

贫血,顾名思义,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导致身体各组织器官无法获得充足的氧气供应。红细胞是血液中负责运输氧气的主要细胞,它们通过血红蛋白这一含铁的蛋白质分子捕捉并携带氧气至全身各处。当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或红细胞形态异常时,就会发生贫血。贫血的症状可轻可重,取决于贫血的程度、发展速度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

二、贫血的症状

贫血的症状因其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身性症状

o              疲乏和虚弱:这是贫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身体各组织器官缺氧,患者常感到无精打采、乏力易倦,即使进行轻微的活动也会感到气喘吁吁。

o              心悸和气短:心脏为了弥补氧气不足,会加快跳动以泵送更多血液,导致患者感到心慌、心跳加速。同时,肺部为了吸入更多氧气,呼吸频率也会增加,出现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o              头晕和头痛:大脑对缺氧最为敏感,因此贫血患者常出现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晕厥。

2.皮肤和黏膜变化

o              苍白:由于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患者的皮肤和黏膜会失去红润色泽,变得苍白无华。特别是面部、手掌、甲床等部位更为明显。

o              黄疸:在某些类型的贫血中(如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会产生大量胆红素进入血液,导致皮肤和黏膜发黄(黄疸)。

3.消化系统症状

o              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贫血会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导致患者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o              口腔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等口腔症状。

4.神经系统症状

o              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如手足麻木、针刺感、蚁行感等感觉异常。

o              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易怒、抑郁等情绪变化。

5.其他系统症状

o              泌尿系统:夜尿增多、蛋白尿等。

o              生殖系统: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失调、闭经等症状;男性患者则可能出现性欲减退、阳痿等症状。

o              心血管系统:长期严重贫血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三、贫血的原因

贫血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遗传、营养、感染、药物、环境等多个方面。根据病因的不同,贫血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o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一种贫血类型,由铁元素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引起。常见于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慢性失血患者。

o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由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红细胞DNA合成障碍而引起的贫血。常见于素食者、长期酗酒者及患有胃肠疾病影响吸收的患者。

o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的贫血。可能由感染、药物、辐射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2.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o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在体内过早破坏而引起的贫血。可分为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和获得性溶血性贫血两大类。前者如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等;后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等。

3.失血性贫血

o              由于外伤、手术或内部出血(如胃溃疡、肠道疾病等)导致的血液丢失过多而引起的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症状明显且严重;慢性失血性贫血则症状相对较轻但持续时间长。

4.其他类型贫血

o              包括慢性病性贫血(如肾衰竭、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骨髓病性贫血(如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骨髓疾病引起的贫血)以及某些特殊类型的贫血(如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血色病等)。

四、贫血的诊断

贫血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其中,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1.血常规检查:通过测定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及其严重程度。同时还可观察红细胞形态学改变以初步判断贫血类型。

2.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计数可以反映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在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中,网织红细胞计数常增高;而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则明显降低。

3.铁代谢检查:包括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铁蛋白等指标,主要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叶酸和维生素B12测定:对于怀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患者,应检测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以明确是否存在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

5.骨髓穿刺检查:对于原因不明的贫血或怀疑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患者,应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通过观察骨髓象的变化,可以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状态及有无异常细胞增生等。

6.其他特殊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表现,可能还需要进行其他特殊检查,如溶血试验、红细胞脆性试验、血红蛋白电泳、基因检测等,以进一步明确病因和诊断。

五、贫血的防治

贫血的防治应针对病因进行,同时采取综合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1.病因治疗

o              对于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营养性贫血,应补充相应的造血物质,如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等。同时,应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摄入。

o              对于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引起的贫血,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

o              对于失血性贫血,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灶,控制出血,必要时进行输血治疗。

2.一般治疗

o              注意休息和保暖,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感冒。

o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影响病情恢复。

o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生冷食物。

o              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3.输血治疗

o              对于严重贫血或急性失血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输血治疗以迅速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和改善组织器官缺氧状态。但输血治疗并非根治方法,且存在输血反应等风险,因此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和输血量。

4.中医中药治疗

o              中医认为贫血多因气血亏虚所致,可采用益气养血、健脾补肾等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但需注意中药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5.健康教育

o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贫血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特别是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等易感人群,应加强营养指导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并治疗贫血。

六、结语

贫血作为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其症状多样、原因复杂、防治难度大。但通过深入了解贫血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饮食均衡、营养充足;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贫血等慢性疾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远离贫血的困扰,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同时,我们也应关注贫血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问题,为他们提供全面的关怀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