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解读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血常规检查:解读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倪娟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王岗乡卫生院检验科

在医院的众多检查项目中,血常规检查可谓是最为常见且基础的一项检查。它就像身体健康的“晴雨表”,能够为医生提供许多关于身体状况的重要信息。那么,血常规检查究竟是什么?它又能告诉我们哪些关于身体的秘密呢?

一、血常规检查的概述

血常规检查,全称为全血细胞计数,是一种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种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形态和比例等指标,来评估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查方法。

1.检查方法

通常,血常规检查是通过采集患者的外周静脉血进行的。一般只需要抽取少量血液,如2-3毫升即可。采集的血液样本会被送往实验室,使用自动化的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检测过程快速、准确,通常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内就能得出结果。

2.检查的重要性

血常规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各种疾病,如贫血、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此外,血常规检查还可以作为健康体检的一项重要内容,帮助人们早期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二、血常规检查的各项指标解读

1.红细胞相关指标

1)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正常范围因性别和年龄而异,一般男性为(4.05.5)×10¹²/L,女性为(3.55.0)×10¹²/L

红细胞计数增多可能见于以下情况:

①相对增多:如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等导致血液浓缩。

②绝对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居民等。

红细胞计数减少则常见于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2)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正常范围也因性别和年龄而异,一般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

血红蛋白的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其减少通常提示贫血。根据血红蛋白的含量,可以将贫血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3)红细胞压积(HCT

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体积比例。正常范围男性为40%50%,女性为35%45%

红细胞压积的变化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变化密切相关。例如,在贫血时,红细胞压积通常会降低;而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情况下,红细胞压积会升高。

4)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这三个指标主要用于对贫血进行分类。

MCV是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正常范围为80100fl。根据MCV的大小,可以将贫血分为小细胞性贫血(MCV80fl)、正细胞性贫血(MCV80100fl之间)和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

MCH是指每个红细胞内平均所含的血红蛋白量,正常范围为2734pg

MCHC是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正常范围为320360g/L

2.白细胞相关指标

1)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正常范围为(410)×10/L

白细胞计数增多常见于感染、炎症、应激反应、白血病等情况。例如,在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通常会明显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在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白细胞计数减少则可能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放化疗后、脾功能亢进等情况。

2)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为五类,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免疫防御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①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占50%70%。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炎症、组织损伤等情况;减少则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放化疗后等。

②淋巴细胞:占20%40%。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减少则见于免疫缺陷病、放化疗后等。

③单核细胞:占3%8%。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结核病、伤寒等,以及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④嗜酸性粒细胞:占0.5%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荨麻疹等,寄生虫感染以及某些血液病;减少意义不大。

⑤嗜碱性粒细胞:占0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血液病等;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3.血小板相关指标

1)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正常范围为(100300)×10/L

血小板计数增多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等情况;减少则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放化疗后等。

2)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MPV是指每个血小板的平均体积。正常范围为711fl

MPV增大常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MPV减小常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三、血常规检查的临床应用

1.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结合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可以对贫血进行分类,为进一步查找贫血的原因提供线索。

例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正细胞性贫血则可能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等。

2.感染的诊断与监测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感染的诊断和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菌感染时,通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定期复查血常规,可以了解感染的控制情况和治疗效果。如果白细胞计数逐渐恢复正常,说明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如果白细胞计数持续升高或不降反升,可能提示感染加重或治疗无效。

3.血液系统疾病的筛查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一些血液系统疾病的早期迹象。例如,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可能提示白血病;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可能提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同时升高可能提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对于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发热、乏力等症状的人群,血常规检查尤为重要。它可以作为筛查血液系统疾病的第一道防线,为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提供依据。

4.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

血常规检查还可以为其他疾病的诊断提供辅助信息。例如,在肝病患者中,可能出现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计数减少等情况;在肾病患者中,可能出现贫血、血小板异常等;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异常等。

四、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因素

1.生理因素

1)年龄和性别: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血常规检查的正常范围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新生儿的白细胞计数通常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血常规检查的结果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2)运动和饮食:剧烈运动后,白细胞计数可能会暂时升高;饱餐后,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也可能会略有升高。此外,某些食物和药物也可能影响血常规检查的结果。例如,含铁丰富的食物可能会使血红蛋白升高;某些抗生素可能会导致白细胞计数降低。

3)昼夜节律:人体的生理指标在一天中会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血常规检查的结果也可能受到昼夜节律的影响。一般来说,早晨的白细胞计数相对较低,下午和晚上可能会略有升高。

 

2.病理因素

除了疾病本身会影响血常规检查的结果外,一些病理因素也可能干扰检查结果。例如,严重的感染、出血、休克等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血液浓缩,使血常规检查的各项指标升高;而在慢性疾病、营养不良等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贫血、白细胞计数减少等情况。

3.检测因素

1)采血部位:不同的采血部位可能会导致血常规检查结果略有差异。一般来说,静脉血的检查结果相对稳定,而指尖血的检查结果可能会受到挤压、组织液混入等因素的影响。

2)检测方法和仪器:不同的检测方法和仪器可能会有不同的检测精度和误差范围。因此,在不同的医院或实验室进行血常规检查时,结果可能会略有不同。

五、如何正确看待血常规检查结果

1.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血常规检查结果只是一个参考,不能仅凭一项指标的异常就诊断疾病。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结果,如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

例如,一个患者的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但没有任何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其他检查结果也正常,那么这种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是生理性的或由其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不能轻易诊断为感染。

2.动态观察血常规变化

对于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动态观察血常规的变化。例如,在感染的治疗过程中,通过定期复查血常规,可以了解感染的控制情况和治疗效果;在贫血的治疗过程中,观察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3.不要过分紧张和焦虑

当血常规检查结果出现异常时,不要过分紧张和焦虑。很多情况下,异常结果可能是由生理性因素、检测误差或轻微的疾病引起的,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严重的疾病。可以及时咨询医生,了解异常结果的可能原因,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总之,血常规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项目,它可以为医生提供许多关于身体状况的信息。了解血常规检查的各项指标及其意义,正确看待检查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良好的心态,以预防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