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看待糖尿病的发生与防治?

中医如何看待糖尿病的发生与防治?

方瑶  渑池县中医院内分泌科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升高。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被称为“消渴病”,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有着独特的见解。

一、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的认识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不节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食物,或饮酒过度,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发为消渴。

2.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因素,可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灼伤阴津,引发消渴。

3.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长期安逸少动,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津液代谢失常,从而引发消渴。

4.先天禀赋不足

先天体质虚弱,肾阴亏虚,或阴虚火旺,均可导致消渴的发生。

5.其他因素

如外感六淫、药食毒邪等,也可能损伤人体正气,导致消渴的发生。

二、中医对糖尿病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泄,故小便浑浊而味甜。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下肾关则尿多味甜。

此外,糖尿病日久不愈,常可导致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或因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而并发疮疖、痈疽、眼疾、心痛、中风等病证。

三、中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方法

1.饮食调理

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在糖尿病防治中的重要性。患者应遵循低糖、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食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同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控制饮食量,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2.情志调节

情志失调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可通过听音乐、散步、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3.运动锻炼

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增强体质。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3-5次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4.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主要采用中药调理的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舌脉等情况进行辨证论治,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山药、生地、麦冬、五味子、枸杞子、黄连、葛根等。

5.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糖尿病具有一定的疗效。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胰俞等。

6.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脏腑功能,对糖尿病的防治也有一定的帮助。患者可自行按摩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或请专业的推拿按摩师进行治疗。

7.定期检查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四、中医防治糖尿病的优势

1.整体调理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从患者的饮食、情志、运动等方面入手,综合治疗糖尿病,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2.副作用小

中药治疗糖尿病副作用小,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较小,适合长期服用。

3.预防并发症

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调理身体,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例如,中药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可以滋补肝肾,明目,预防糖尿病眼病的发生。

4.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糖尿病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通过调理身体,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患者在治疗糖尿病时,可以结合中医的治疗方法,综合调理,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应注意饮食、情志、运动等方面的调节,定期进行检查,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