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不是‘淘气’那么简单:家长必知的医学常识

多动症不是‘淘气’那么简单:家长必知的医学常识

杨会阳 濮阳市人民医院 儿三科

引言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孩子总是显得格外活泼好动,常常让家长们感到头疼不已。当家长们将这些行为简单地归结为“淘气”或“不听话”时,可能忽略了背后隐藏的一种可能——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多动症不仅仅是一种行为问题,而是一种需要专业医疗干预的神经发育障碍。本文旨在通过详细解析多动症的医学常识,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挑战。

一、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其核心症状包括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及冲动行为。这些症状不仅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还可能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多动症的发生并非孩子故意为之,而是由于其大脑功能存在特定的神经生理和生化异常。

1.1 症状表现

· 注意缺陷:患儿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对无关刺激的干扰反应强烈。他们在学习、游戏或完成任务时,常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易犯错等。

· 活动过多:患儿的活动量明显超过同龄儿童,即使在需要安静的环境中也难以安静下来。他们可能在课堂上坐立不安,频繁变换姿势,甚至离开座位。

· 冲动行为:患儿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常因冲动而做出不计后果的行为。他们可能不顾及场合地打断他人谈话,或做出危险举动。

1.2 诊断标准

多动症的诊断依据四大标准: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起病时间与症状持续时间标准、鉴别标准。具体而言,需要综合考虑孩子在学校、家庭、诊室等多种场合的行为表现,结合家长和老师的评价,以及是否损害了学习功能和社会交往功能。同时,起病时间多在幼儿期,症状需持续半年以上,并排除其他因素(如智力低下、躯体疾病、精神疾病等)引起的多动症状。

二、多动症的成因

多动症的成因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2.1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多动症存在明显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多动症病史的孩子,患病风险显著增加。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传递,导致注意力调控和冲动控制能力的异常。

2.2 神经生理和生化因素

多动症患者的脑结构和功能可能存在异常。例如,前额叶皮层是控制注意力、情绪和行为的关键区域,多动症患者的该区域功能可能受损。此外,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失衡也被认为是多动症的重要成因之一。

2.3 环境因素

孕期和围产期的不良因素(如孕期感染、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可能增加孩子患多动症的风险。此外,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和社会文化背景等也可能对多动症的发生产生影响。

三、多动症的影响

多动症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3.1 学业困难

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动过多,多动症儿童在课堂上难以集中精力听讲,作业完成效率低,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长期下去,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3.2 社交障碍

多动症儿童常因冲动行为和不恰当的人际交往方式而遭受同伴排斥或欺凌。他们可能难以建立和维护稳定的友谊关系,导致社交能力受限。

3.3 心理健康问题

多动症儿童常伴有情绪不稳、自卑、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可能因学习困难和社交障碍而感到沮丧和挫败,进而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

四、家长如何应对多动症?

面对多动症儿童,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应对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1 端正对疾病的认识

首先,家长应正视多动症是一种疾病而非孩子的“淘气”或“故意捣乱”。了解多动症的症状、成因和治疗方法,有助于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接纳孩子的行为问题。

4.2 给予关心和支持

多动症儿童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家长应多陪伴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感受。同时,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4.3 合理管理孩子

家长应合理管理多动症儿童的行为,既不过于溺爱也不过于严厉。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奖惩制度,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同时,通过强化训练等方法,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注意力集中能力。

4.4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多动症的治疗需要家长与医生的密切合作。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复诊,及时向医生反馈孩子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等。

五、多动症的治疗方法

多动症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等。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症状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进行选择。

5.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多动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中枢兴奋药(如哌醋甲酯、匹莫林、苯丙胺等)对多数病例有效,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5.2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通过改变孩子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注意力集中能力。家庭治疗则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共同为孩子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5.3 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包括行为训练、时间管理、社交技能训练等。通过系统的训练和指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能力。同时,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刺激。

六、结语

多动症不是“淘气”那么简单,而是一种需要专业医疗干预的神经发育障碍。家长应正视这一现实,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支持。通过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帮助孩子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家长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和引导。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多动症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