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嗡嗡响,是耳鸣在作祟?
耳朵嗡嗡响,是耳鸣在作祟?
黎永军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区耳鼻喉科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耳朵里突然传来一阵嗡嗡声、蝉鸣声或其他奇怪的声音,挥之不去,让人烦躁不安?这很可能是耳鸣在作祟。耳鸣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症状,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那么,什么是耳鸣?它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认识耳鸣
耳鸣的定义
耳鸣是指在没有外界声源时,耳内或头部产生的声音感觉。这种声音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如嗡嗡声、蝉鸣声、流水声、铃声等,有时甚至会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嘈杂声。耳鸣可以是单侧耳朵出现,也可以是双侧耳朵同时出现,其声音的大小和频率也因人而异。
耳鸣的分类
(1)客观性耳鸣
客观性耳鸣是指他人也能听到的耳鸣声音,通常是由于耳部或周围组织的结构异常引起的。例如,血管性耳鸣,是由于血管的异常搏动产生的声音,通过骨骼或血管传导到耳部,常见的有颈动脉或椎动脉系统的血管畸形、动脉瘤等;肌肉性耳鸣,是由于耳部或颈部肌肉的收缩产生的声音,如腭肌阵挛、镫骨肌痉挛等。
(2)主观性耳鸣
主观性耳鸣是指只有患者自己能听到的耳鸣声音,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其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耳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心理因素等有关。
二、耳鸣的产生原因
耳部疾病
(1)外耳道疾病
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外耳道炎等都可能导致耳鸣。耵聍栓塞会阻塞外耳道,影响声音的传导,同时可能刺激外耳道皮肤,引起耳鸣;外耳道异物会刺激外耳道神经,产生耳鸣;外耳道炎会导致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也可能引起耳鸣。
(2)中耳疾病
中耳炎、中耳胆脂瘤、鼓膜穿孔等中耳疾病是引起耳鸣的常见原因。中耳炎会导致中耳腔内积液,影响声音的传导,同时炎症刺激可引起耳鸣;中耳胆脂瘤会破坏中耳的结构,引起耳鸣;鼓膜穿孔会使中耳与外界相通,改变中耳的压力和声音传导,导致耳鸣。
(3)内耳疾病
内耳是人体听觉和平衡的重要器官,内耳疾病如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耳硬化症等都可能导致耳鸣。梅尼埃病是由于内耳淋巴液增多,导致内耳膜迷路积水,引起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常伴有耳鸣;耳硬化症是由于内耳骨迷路的骨质重塑异常,导致镫骨固定,影响声音传导,引起听力下降和耳鸣。
神经系统疾病
(1)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是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良性肿瘤,它会压迫听神经,导致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随着肿瘤的增大,症状会逐渐加重。
(2)脑血管疾病
脑动脉硬化、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可能影响耳部的血液供应,导致内耳神经细胞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耳鸣。
(3)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多发性硬化、面神经麻痹等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耳鸣。
全身性疾病
(1)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升高,会导致内耳小血管痉挛、硬化,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耳鸣。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损伤内耳神经和血管,导致耳鸣。
(3)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内耳组织缺氧,容易引起耳鸣。
(4)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都可能影响人体的代谢和神经系统功能,导致耳鸣。
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心理因素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耳部血管收缩、痉挛,从而产生耳鸣。此外,心理因素还可能加重耳鸣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耳鸣,如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抗肿瘤药物、水杨酸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具有耳毒性,会损害内耳的神经细胞,引起听力下降和耳鸣。
噪声损伤
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中,如工厂噪声、交通噪声、音乐噪声等,会损伤内耳毛细胞,导致耳鸣和听力下降。
三、耳鸣的症状和影响
耳鸣的症状
除了耳朵里出现声音外,耳鸣患者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例如,听力下降、眩晕、头痛、失眠、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不同原因引起的耳鸣,其伴随症状也有所不同。
耳鸣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1)睡眠障碍
耳鸣的声音可能会在夜间变得更加明显,干扰患者的睡眠,导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问题。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降低生活质量。
(2)情绪问题
耳鸣患者由于长期受到耳鸣的困扰,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问题。这些情绪问题不仅会加重耳鸣的症状,还会影响患者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效率。
(3)认知功能下降
长期的耳鸣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这会对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4)社交障碍
耳鸣患者可能会因为担心耳鸣的声音被他人听到而感到尴尬,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从而导致社交障碍。长期的社交隔离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身心健康。
四、耳鸣的诊断
病史采集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耳鸣的发生时间、频率、声音特点、伴随症状、既往病史、用药史、噪声暴露史等情况,以便初步判断耳鸣的原因。
耳部检查
包括外耳道检查、鼓膜检查、听力检查等。外耳道检查可以排除外耳道异物、耵聍栓塞等疾病;鼓膜检查可以观察鼓膜的形态、色泽,判断是否有鼓膜穿孔、中耳炎等疾病;听力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听力情况,帮助判断耳鸣是否与听力下降有关。
影像学检查
对于一些怀疑有耳部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头颅 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听神经瘤、脑血管疾病等病变。
其他检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还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排除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耳鸣。
五、耳鸣的治疗
病因治疗
如果能够明确耳鸣的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对于外耳道耵聍栓塞引起的耳鸣,清除耵聍后耳鸣通常会消失;对于中耳炎引起的耳鸣,积极治疗中耳炎可以缓解耳鸣症状;对于听神经瘤引起的耳鸣,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本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1)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
如银杏叶提取物、前列地尔等,这些药物可以增加内耳的血液供应,改善内耳的代谢,对一些由于内耳缺血、缺氧引起的耳鸣有一定的疗效。
(2)营养神经的药物
如甲钴胺、维生素 B₁ 等,它们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对神经损伤引起的耳鸣有一定的帮助。
(3)抗焦虑、抑郁药物
对于因心理因素引起的耳鸣,或耳鸣导致严重焦虑、抑郁的患者,医生可能会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如舍曲林、黛力新等,来缓解患者的情绪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减轻耳鸣的症状。
声音治疗
(1)耳鸣掩蔽疗法
通过使用耳鸣掩蔽器或佩戴助听器,发出与耳鸣频率相似的声音,来掩盖耳鸣的声音,使患者逐渐适应耳鸣,减轻耳鸣对生活的影响。
(2)音乐疗法
选择一些舒缓、柔和的音乐,让患者在安静的环境中聆听,分散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从而减轻耳鸣的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患者对耳鸣的认知和态度,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学会应对耳鸣的技巧,从而减轻耳鸣对生活的影响。例如,让患者认识到耳鸣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指导患者通过放松训练、深呼吸等方法缓解紧张情绪。
生活方式调整
(1)避免噪声暴露
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中,如果无法避免,可以佩戴耳塞或耳罩等防护设备。
(2)合理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3)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对缓解耳鸣症状有一定的帮助。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
(4)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耳鸣症状的缓解。
六、耳鸣的预防
保护听力
(1)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
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每隔一段时间就休息一下。
(2)避免频繁挖耳
频繁挖耳可能会损伤外耳道皮肤,引起感染,进而导致耳鸣。
(3)预防耳部外伤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耳部,避免耳部受到外伤。
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全身性疾病,控制病情发展,预防耳鸣的发生。
减轻压力
学会放松自己,减轻精神压力,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可以通过参加一些休闲活动,如旅游、绘画、书法等,来缓解压力。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耳部检查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耳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预防耳鸣的发生。
总之,耳鸣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症状,其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如果出现耳鸣,不要惊慌,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预防耳鸣的发生,保护好我们的耳朵。希望通过这篇科普文章,你能对耳鸣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好地应对耳鸣带来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