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之术后康复要点
手术室护理之术后康复要点
黄丹丹 林州市人民医院
一、引言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治疗的完成,术后康复对于患者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手术室护理在术后康复阶段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患者离开手术室的那一刻起,一系列精心的护理措施和康复指导便要有序开展。本文将详细阐述手术室护理中的术后康复要点,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阶段。
二、生命体征监测与护理
(一)体温监测与管理
术后患者体温可能出现波动。低体温较为常见,这可能是由于手术中长时间暴露、输注大量低温液体或麻醉药物的影响。护士要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对于体温过低的患者,可使用保暖毯、热水袋等为患者保暖,但要注意避免烫伤。若患者出现发热,可能是术后吸收热,也可能是感染所致。轻微发热可先采取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若高热不退或伴有寒战等其他症状,则需进一步检查并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同时查找发热原因,警惕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二)血压监测与调控
术后血压变化需要高度关注。血压过高可能增加手术切口出血的风险,过低则可能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对于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应持续进行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和使用降压或升压药物。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若术后血压过高,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降压药,并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引起血压进一步升高。
(三)心率和呼吸监测
心率和呼吸是反映患者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护士要观察患者心率是否规律,有无心动过速或过缓的情况。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变化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全麻术后患者,要注意预防呼吸抑制。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对于咳痰困难的患者,可协助翻身、拍背,必要时使用吸痰装置,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和肺不张。
三、切口护理
(一)观察切口外观
术后要定期检查手术切口,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疼痛加剧等情况。少量渗血可先进行局部压迫止血,并密切观察;若渗血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切口周围红肿可能是炎症反应的早期表现,若伴有发热、疼痛加重,则可能是切口感染的迹象,需加强换药和抗感染治疗。
(二)保持切口清洁
保持切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切口换药,根据切口类型和愈合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对于清洁切口,一般 2 - 3 天换药一次;对于污染或感染切口,换药次数要适当增加。避免切口沾水,在沐浴等情况下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使用防水敷料或避免淋浴时间过长。
(三)切口愈合促进
促进切口愈合可从多方面入手。保证患者营养充足,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切口愈合。对于一些愈合困难的切口,可根据情况使用促进愈合的药物或敷料,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等。同时,要注意避免切口张力过大,对于腹部手术等切口较大的患者,可指导患者使用腹带,咳嗽、翻身时注意保护切口。
四、引流管护理
(一)固定与通畅
如果患者术后留置了引流管(如腹腔引流管、胸腔引流管、导尿管等),要妥善固定,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和脱落。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期挤压引流管,避免堵塞。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并做好记录。例如,腹腔引流管引流出血性液体突然增多,可能提示有内出血;若引流液浑浊伴有异味,可能是腹腔感染的表现。
(二)引流管更换与拔除
根据引流管类型和引流情况,按照医嘱定期更换引流装置,更换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当引流液量逐渐减少、颜色变淡,符合拔除指征时,要及时拔除引流管。拔除后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局部有无渗液、渗血等情况,对于留置导尿管拔除后,要关注患者排尿情况。
五、疼痛管理
(一)疼痛评估
准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是有效疼痛管理的前提。可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等对患者的疼痛进行量化评估。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如刺痛、胀痛、钝痛等)、发作时间和频率等信息。不同类型的手术疼痛特点不同,例如,骨科手术后的疼痛可能较为剧烈,尤其是在活动时;而腹部手术后的疼痛常伴有腹胀等不适。
(二)疼痛缓解措施
根据疼痛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缓解措施。对于轻度疼痛,可通过调整患者体位、分散注意力(如听音乐、看视频等)等方法缓解。中度疼痛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对于重度疼痛,尤其是术后急性疼痛,可能需要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芬太尼等,但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此外,还可以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如冷敷、热敷(根据手术类型和时间选择合适的方法)、按摩等缓解局部疼痛。
六、活动与康复训练
(一)早期活动的意义
术后早期活动对于患者康复有诸多好处。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肠粘连和肠梗阻。早期活动还可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提高机体抵抗力,有利于患者的心理康复,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二)活动指导
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活动计划。对于全麻术后患者,在麻醉清醒后可先进行简单的四肢活动,如握拳、伸腿等;随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翻身、坐起等。对于腹部手术患者,一般在术后 1 - 2 天可尝试床边坐立,逐渐过渡到床边站立、行走。骨科手术后的活动要遵循循序渐进和保护手术部位的原则,如髋关节置换术后,要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内收等动作,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使用辅助器具进行活动。
(三)康复训练计划
对于一些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如骨科、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要制定详细的康复训练计划。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如理疗、针灸等)、功能锻炼(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例如,对于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训练要从术后早期的膝关节屈伸练习开始,逐渐增加负重训练,通过持续的康复训练,恢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
七、饮食与营养管理
(一)术后饮食原则
术后饮食要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来调整。一般在胃肠功能恢复(如肛门排气后)可开始进食。开始时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如米汤、藕粉、粥等,逐渐过渡到软食和正常饮食。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防止引起胃肠不适。
(二)营养支持
对于一些大型手术或患者本身营养不良的情况,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可通过口服营养补充剂或肠内营养制剂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如果患者胃肠功能较差,无法通过肠道途径获得足够营养,可考虑采用肠外营养(静脉输注营养液)的方式,但要注意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如静脉炎、高血糖等。
八、心理护理与康复
(一)心理状态评估
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抑郁等。护士要通过与患者沟通、观察患者的行为等方式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可能担心手术效果、术后恢复情况、医疗费用等问题,这些心理负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
(二)心理支持措施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向他们解释手术情况和康复过程,增强患者的信心。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担忧,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患者,可邀请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九、结语
手术室护理中的术后康复要点涵盖了多个方面,从生命体征监测到心理护理,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都要充分认识到术后康复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遵循科学的康复指导,才能使患者顺利度过术后康复期,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希望本文能为患者的术后康复提供有益的参考,让大家对手术室术后护理有更清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