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患者的骨科护理秘籍:防压疮与血栓
卧床患者的骨科护理秘籍:防压疮与血栓
陈燕飞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柘城中医院
在骨科病房中,常常会有一些因骨折、脊柱损伤等原因而不得不长期卧床的患者。对于这些患者来说,除了积极治疗骨科疾病本身外,做好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其中,预防压疮和血栓的形成是护理的重点内容。
一、压疮的危害及预防
(一)压疮的定义与危害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褥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压疮一旦形成,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引发严重的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1. 疼痛与不适
压疮部位会出现疼痛,尤其是在受压、摩擦或清洁时,疼痛会加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感染风险
压疮创面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局部或全身感染。严重的感染可能导致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3. 延迟康复
压疮的存在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因为患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压疮问题,而无法集中精力进行骨科疾病的康复训练。
(二)压疮形成的原因
1. 压力因素
(1)垂直压力:这是引起压疮的最主要原因。当身体局部组织长时间承受超过正常毛细血管压的压力时,就会阻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例如,卧床患者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身体的重量会集中在某些部位,如骶尾部、坐骨结节、足跟等,这些部位就容易发生压疮。
(2)摩擦力:摩擦力可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加快组织代谢并增加氧的需要量。同时,摩擦力还可去除外层的保护性角化皮肤,使皮肤的屏障作用受损。当患者在床上移动时,皮肤与床单、被褥之间的摩擦力会增加压疮的发生风险。例如,患者在翻身时,如果动作不恰当,皮肤与床单之间的摩擦就可能导致皮肤受损。
(3)剪切力:剪切力是由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而产生的进行性相对移位所引起的,由压力和摩擦力相加而成。剪切力与体位关系密切,如半卧位时,身体下滑,可产生剪切力,增加骶尾部的压力,容易导致压疮的发生。
2. 营养状况
营养不良是压疮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患者如果摄入的营养不足,就会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从而使皮肤的抵抗力降低。此外,营养不良还会影响伤口的愈合,使压疮难以愈合。
3. 皮肤潮湿
皮肤经常处于潮湿状态,如出汗、尿液、粪便等刺激,会使皮肤的酸碱度改变,削弱皮肤的屏障功能,容易引起细菌滋生,增加压疮的发生风险。例如,患者如果有大小便失禁的情况,没有及时清理,就会使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容易发生压疮。
4. 年龄因素
老年人由于皮肤松弛、干燥,皮下脂肪减少,血液循环不良等原因,更容易发生压疮。此外,老年人的感觉功能减退,对压力、疼痛等刺激的敏感性降低,也容易忽视压疮的早期症状。
(三)压疮的预防措施
1. 定期翻身
定期翻身是预防压疮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一般来说,每 2 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可缩短翻身时间间隔。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同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翻身方法和体位。例如,对于脊柱骨折的患者,在翻身时要保持脊柱的直线位置,避免扭曲;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要避免过度屈髋。
2.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干燥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措施之一。每天要用温水清洗患者的皮肤,特别是容易受压的部位,如骶尾部、臀部、足跟等。清洗后要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避免用力擦拭。对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要及时清理排泄物,保持皮肤清洁。同时,要注意保持床单、被褥的清洁干燥,定期更换。
3. 使用减压设备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可以使用减压设备来减轻局部压力,预防压疮的发生。常见的减压设备有气垫床、海绵垫、减压敷料等。气垫床通过交替充气和放气,使身体各部位的压力均匀分布,减少局部受压;海绵垫柔软舒适,可以缓解局部压力;减压敷料可以贴在容易受压的部位,如骶尾部、足跟等,起到减压的作用。
4. 加强营养支持
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身体抵抗力,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措施之一。患者应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以通过鼻饲、胃肠造瘘等方式给予营养支持。
5. 观察皮肤状况
护理人员要定期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特别是容易受压的部位,如骶尾部、臀部、足跟等。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湿度、有无破损等情况,一旦发现皮肤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例如,如果发现皮肤发红,可以通过按摩、翻身等方法缓解局部压力;如果发现皮肤破损,要及时进行消毒、换药等处理。
二、血栓的危害及预防
(一)血栓的定义与危害
血栓是指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的固体质块。对于卧床的骨科患者来说,由于活动受限,血液流动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形成,可能会脱落并随血液流动,堵塞血管,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1. 肺栓塞
如果血栓脱落并随血液流动到肺部,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就会引发肺栓塞。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血栓可能会机化、再通,但静脉瓣膜功能已受到破坏,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出现下肢肿胀、疼痛、色素沉着、溃疡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影响康复进程
血栓的存在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因为患者需要进行抗凝治疗等,而抗凝治疗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影响骨科手术的进行和康复训练的开展。
(二)血栓形成的原因
1. 血流缓慢
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活动受限,肌肉收缩减少,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此外,下肢骨折、脊柱损伤等骨科疾病本身也可能会影响下肢静脉的回流,使血流更加缓慢。血流缓慢会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
2. 血液高凝状态
骨折、手术等创伤会激活体内的凝血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此外,一些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血液高凝的危险因素,如高龄、肥胖、恶性肿瘤、长期服用避孕药等。血液高凝状态会使血液容易凝固,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3. 血管壁损伤
骨折、手术等创伤可能会直接损伤血管壁,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的形成。此外,静脉穿刺、输液等操作也可能会损伤血管壁,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三)血栓的预防措施
1. 早期活动
早期活动是预防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对于卧床的骨科患者,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肢体的主动和被动活动。例如,患者可以进行踝关节的屈伸运动、股四头肌的收缩运动等,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对于可以下床活动的患者,应鼓励其尽早下床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
2. 物理预防
物理预防是指通过使用一些物理方法来预防血栓的形成。常见的物理预防方法有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梯度压力弹力袜等。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通过对下肢进行间歇性的充气和放气,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梯度压力弹力袜通过对下肢施加不同的压力,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淤滞。
3. 药物预防
对于有血栓形成高风险的患者,如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髋部骨折手术等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预防。常用的药物有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血液凝固,预防血栓的形成。但药物预防也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等,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
4. 饮食调理
患者应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同时,要多喝水,每天的饮水量应在 15002000 毫升以上,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
5. 观察症状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有无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颜色改变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同时,要定期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血栓。
三、心理护理与康复指导
(一)心理护理
长期卧床的骨科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关心患者的生活起居,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同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保护患者的自尊心。
2. 进行心理疏导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以通过讲解疾病的知识、介绍成功的病例等方式,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焦虑。同时,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提供娱乐活动
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些娱乐活动,如听音乐、看电视、阅读书籍等,让患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住院时光。同时,也可以鼓励患者与家属、朋友进行沟通交流,获得情感上的支持。
(二)康复指导
1.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骨科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功能锻炼计划,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锻炼。功能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
2.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要逐步训练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漱、进食等。可以通过示范、指导等方式,让患者逐步掌握生活自理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要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生活自理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包括饮食、休息、功能锻炼、药物使用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同时,要告知患者定期复查的时间和重要性,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
总之,对于卧床的骨科患者来说,预防压疮和血栓的形成是护理的重点内容。护理人员要掌握压疮和血栓的预防方法,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和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