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内科疾病中的 “健康大敌”

冠心病:内科疾病中的 “健康大敌”

张庆祥  确山县中医院内二科

一、引言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犹如一颗隐藏在人们身体内的 “定时炸弹”,是当今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内科疾病之一。它的存在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甚至危及生命。了解冠心病,对于预防、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这一 “健康大敌” 至关重要。

二、冠状动脉的生理结构与功能

冠状动脉是为心脏本身供血的动脉血管。它们像一顶帽子一样环绕在心脏表面,分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又分为前降支和回旋支。这些冠状动脉分支为心肌细胞输送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以保证心脏能够持续有力地跳动。正常的冠状动脉内膜光滑,血液能够顺畅地流过,维持心肌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三、冠心病的病因

(一)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它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涉及脂质代谢紊乱、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等多个环节。当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水平升高时,这些脂质容易沉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下,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会逐渐增大,使冠状动脉管腔变窄,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

(二)危险因素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增加血管壁的压力,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血压升高还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增加心肌耗氧量,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

高血脂:除了前面提到的 LDL - C 升高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降低、甘油三酯升高也与冠心病密切相关。HDL - C 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水平降低会削弱这种保护作用。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血糖环境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增加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同时,糖尿病常伴有血脂异常和高血压,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可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使血管痉挛,降低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吸烟还会影响脂质代谢,使 HDL - C 降低,LDL - C 升高。

肥胖: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尤其是腹部肥胖,常伴有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紊乱,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一般来说,40 岁以上人群患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升高。

性别: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在中年时期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冠心病的发病率也会逐渐上升。

家族遗传史:如果家族中有近亲患有冠心病,个体患冠心病的风险也会增加。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脂质代谢、血管内皮功能等与冠心病相关的生理过程。

四、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一)心绞痛

典型心绞痛:多发生在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如快走、爬坡、生气等。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疼痛性质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持续时间一般为 3 - 5 分钟,很少超过 15 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可在数分钟内缓解。

不典型心绞痛:疼痛部位可位于上腹部、颈部、下颌等,疼痛性质也可能不典型,如烧灼感、针刺样疼痛等,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颈椎病等。

(二)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患者常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疼痛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患者还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心悸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部分患者虽然冠状动脉存在病变,但没有明显的心绞痛症状,仅在心电图检查或其他检查时发现心肌缺血的证据。这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同样会对心肌造成损害,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五、冠心病的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常规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 ST 段压低、T 波倒置等心肌缺血改变;心肌梗死时,可出现特征性的 ST 段抬高、病理性 Q 波等改变。但在无症状期,心电图可能正常,需要进一步检查。

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连续记录 24 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于那些发作不频繁的心绞痛患者。

(二)心脏负荷试验

运动负荷试验:通过让患者在运动平板或踏车上进行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运动过程中可同时记录心电图、血压等指标。如果出现心绞痛症状或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提示可能存在冠心病。但运动试验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药物负荷试验:对于不能进行运动试验的患者,如年老体弱、下肢残疾等,可采用药物负荷试验,如腺苷、多巴酚丁胺等药物,诱发心肌缺血,观察心电图变化。

(三)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 “金标准”。通过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在 X 线下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狭窄程度和病变部位。它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还可以为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如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四)其他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心肌的运动情况。在心肌梗死时,可发现局部心肌运动减弱或消失,还可以评估心室壁厚度、心腔大小、瓣膜功能等。

心肌核素显像: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显示心肌的血流灌注和代谢情况,有助于诊断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多层螺旋 CT 冠状动脉成像(CTA):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对于发现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对于狭窄程度的评估可能不如冠状动脉造影精确。

六、冠心病的治疗

(一)生活方式改变

饮食调整: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控制盐的摄入量,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每周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改善血脂和血糖水平,增强心肺功能。

心理平衡: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冥想、瑜伽、听音乐等。

(二)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对于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心肌梗死患者,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他汀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降低血脂,尤其是降低 LDL - C 水平,同时还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抗炎等作用。冠心病患者需要将 LDL - C 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β 受体阻滞剂: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同时还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适用于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伴有心率快、血压高的患者。

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症状。常用于心绞痛发作时的急救和预防心绞痛发作。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 受体拮抗剂(ARB):对于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冠心病患者,可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包括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通过导管技术,将球囊或支架送到冠状动脉狭窄部位,扩张血管或支撑血管壁,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PCI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冠状动脉旋磨术:对于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可采用冠状动脉旋磨术,将钙化斑块磨碎,然后再进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

(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对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严重狭窄或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取患者自身的血管(如大隐静脉、乳内动脉等),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和远端建立旁路,使血液绕过狭窄部位,为心肌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

七、冠心病的预防

(一)一级预防

针对尚未患冠心病的人群,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等,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要加强预防措施,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和干预危险因素。

(二)二级预防

对于已经患有冠心病的患者,除了积极治疗外,还要预防病情的复发和进展。坚持长期规律服药,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八、结语

冠心病作为内科疾病中的 “健康大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和预防措施,对于我们在与这一疾病的斗争中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应该重视冠心病的防治工作,通过综合措施,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让更多的人拥有健康的心脏和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