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发作的识别与紧急应对
急性心梗发作的识别与紧急应对
王爽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人民医院
一、引言
心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泵,源源不断地为身体各个部位输送血液。然而,当心脏自身的供血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简称急性心梗)便是一种极其凶险的心脏疾病。急性心梗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若不能及时识别并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生命损失。因此,了解急性心梗发作的识别方法和紧急应对策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二、急性心梗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这是急性心梗最主要的病因。长期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会导致冠状动脉内膜受损,脂质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当斑块不稳定时,容易破裂,引发血栓形成,堵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缺氧。
2. 其他因素
冠状动脉痉挛、栓塞、炎症等也可能导致急性心梗的发生。此外,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暴饮暴食、寒冷刺激等诱因,可能促使原本就存在病变的冠状动脉发生急性堵塞。
(二)发病机制
当冠状动脉被堵塞后,心肌的血液供应被中断,心肌细胞开始缺血缺氧。在几分钟内,心肌细胞就会出现代谢紊乱,随后细胞开始死亡。如果不能及时恢复血液供应,死亡的心肌细胞会越来越多,心脏的功能也会受到严重损害。
三、急性心梗发作的症状
(一)典型症状
1. 胸痛
这是急性心梗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压榨性疼痛,疼痛程度较为剧烈,有濒死感,疼痛一般持续 30 分钟以上,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2. 胸闷
患者可能感到胸部憋闷,像有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呼吸困难。
3. 出汗
急性心梗发作时,患者常常会大汗淋漓,这是由于疼痛和紧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汗腺分泌增加。
(二)不典型症状
1. 上腹痛
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被误诊为胃痛。这种疼痛通常也比较剧烈,且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2. 牙痛、下颌痛
少数患者会出现牙痛或下颌痛,疼痛往往呈放射性,容易被误认为是牙齿或口腔疾病。
3. 肩背部疼痛
有的患者会感到肩背部疼痛,尤其是左肩、左臂内侧疼痛较为常见。
4. 其他症状
还有一些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烦躁不安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意识丧失。
四、急性心梗发作的识别
(一)自我识别
1. 关注身体信号
如果你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或者有家族史,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身体的变化。如果出现上述胸痛、胸闷、出汗等症状,尤其是疼痛持续不缓解,应高度怀疑急性心梗的可能。
2. 疼痛特点判断
急性心梗的疼痛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疼痛部位较为固定,一般在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性质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程度较为剧烈,有濒死感;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在 30 分钟以上;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3. 不典型症状识别
对于不典型症状,如牙痛、下颌痛、上腹痛、肩背部疼痛等,也要引起重视。如果这些疼痛同时伴有胸闷、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或者疼痛持续不缓解,也应考虑急性心梗的可能。
(二)他人识别
1. 观察症状
如果你身边的人突然出现胸痛、胸闷、出汗等症状,应立即询问其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要高度怀疑急性心梗的可能。
2. 了解病史
询问患者是否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病史,是否有家族史,是否有近期的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暴饮暴食、寒冷刺激等诱因。这些信息对于判断是否为急性心梗有重要参考价值。
五、急性心梗发作的紧急应对
(一)立即停止活动
1. 自我应对
如果你怀疑自己发生了急性心梗,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任何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因为活动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的程度。
2. 他人应对
如果发现身边的人发生急性心梗,应立即让其停止活动,协助其坐下或躺下休息。同时,要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避免患者受到惊吓和干扰。
(二)呼叫急救电话
1. 拨打 120
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发生急性心梗,都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在拨打急救电话时,要保持冷静,清晰地告知接线员患者的症状、所在位置和联系方式等信息,以便急救人员能够迅速找到患者并进行救治。
2. 等待救援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患者应尽量保持安静,不要随意走动。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等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三)药物缓解
1. 硝酸甘油
如果患者身边有硝酸甘油,可以立即让其舌下含服一片。硝酸甘油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缓解心绞痛症状。但是,如果患者血压偏低,或者对硝酸甘油过敏,应慎用。
2. 阿司匹林
如果患者身边有阿司匹林,可以让其嚼服 300 毫克。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对于急性心梗的治疗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患者有出血倾向,或者对阿司匹林过敏,应禁用。
(四)心肺复苏
1. 判断意识和呼吸
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等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首先,要判断患者的意识是否清醒,可以轻拍患者的肩部,大声呼喊其名字。如果患者没有反应,再判断其呼吸是否正常,可以将耳朵贴近患者的口鼻,感受是否有气流,同时观察患者的胸部是否有起伏。
2. 进行心肺复苏
如果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胸外按压:让患者仰卧在硬板床上或地上,解开上衣,暴露胸部。施救者双手重叠,手掌根部放在患者胸骨中下段,两乳头连线中点处,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至少 5 厘米,按压频率至少 100 次/分钟。
开放气道:清理患者口腔内的异物,如呕吐物、假牙等。然后,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使患者的头部后仰,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
人工呼吸:施救者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鼻孔,双唇紧贴患者口唇,缓慢吹气,每次吹气持续 1 秒钟以上,使患者胸廓起伏。每进行 30 次胸外按压,进行 2 次人工呼吸。
六、急性心梗患者的转运及后续治疗
(一)转运
1. 急救人员到达后,会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和治疗,然后将患者转运至医院。在转运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血压等,确保患者的安全。
2. 选择就近的有救治能力的医院进行转运,尽量缩短转运时间。如果患者病情危重,可以考虑使用直升机等快速转运方式。
(二)后续治疗
1. 急诊治疗
患者到达医院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紧急治疗,如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药物治疗等。如果患者病情需要,可能会进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溶栓治疗,以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2. 住院治疗
经过急诊治疗后,患者通常需要住院进一步治疗。住院期间,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守医嘱,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七、预防急性心梗的措施
(一)控制危险因素
1. 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导致急性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 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梗的风险较高。患者应定期检测血糖,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3. 控制血脂
高血脂也是导致急性心梗的危险因素之一。患者应定期检测血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降脂药物,将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4.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急性心梗的发生风险。患者应戒烟限酒,避免被动吸烟。
(二)健康生活方式
1. 合理饮食
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控制饮食量,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2. 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降低急性心梗的发生风险。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3. 保持良好的心态
情绪激动、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急性心梗。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放松自己,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4. 规律作息
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八、结语
急性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因此,了解急性心梗发作的识别方法和紧急应对策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控制危险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急性心梗的发生。如果不幸发生急性心梗,要保持冷静,立即停止活动,呼叫急救电话,采取正确的紧急应对措施,为患者的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同时,我们也要相信现代医学的力量,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争取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