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狭窄:悄无声息的脑血管隐患
动脉狭窄:悄无声息的脑血管隐患
李立 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
一、动脉狭窄的概念与形成机制
(一)定义
动脉狭窄是指脑动脉管壁因各种原因导致管腔变窄,使得通过该动脉的血流量减少的一种病理状态。正常情况下,脑动脉的管腔保持一定的宽度和弹性,以确保足够的血液供应到脑部组织,满足大脑的代谢需求。然而,当动脉狭窄发生时,这种正常的血液灌注平衡被打破,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二)形成原因
1.动脉硬化
这是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壁逐渐发生粥样硬化改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速这一过程。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在动脉内膜下沉积,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不断增大,向管腔内突出,导致动脉管腔狭窄。例如,长期高血压会使动脉壁承受过高压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得脂质更容易沉积;而高血脂则直接提供了更多的脂质物质参与斑块形成;吸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的柔韧性,并促进血小板聚集,进一步加重动脉硬化的发展。
2.血管炎症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可引发血管炎症。如大动脉炎,这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炎症会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在炎症过程中,免疫细胞浸润血管壁,释放各种炎性因子,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同时也会引起血管内膜的损伤,促进血栓形成,最终导致动脉狭窄。另外,一些感染如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梅毒性动脉炎,也可造成类似的血管病变,不过在现代医疗条件下,这类感染性血管炎已相对少见。
3.血管痉挛
血管痉挛是指脑动脉持续性收缩。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寒冷刺激等因素都可能诱发血管痉挛。当血管痉挛发生时,动脉管腔会暂时性变窄。如果痉挛持续时间较长或频繁发作,可能会导致血管壁的损伤,进而促进动脉硬化的发展,最终形成持久性的动脉狭窄。例如,一些从事高强度工作、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群,发生血管痉挛的风险较高,若不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就可能逐渐发展为动脉狭窄。
4.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
少部分人存在先天性的脑动脉发育异常,如动脉狭窄、血管畸形等。这些先天性异常可能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血管形成障碍或基因突变所致。例如,某些遗传性疾病会影响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使得动脉在出生时就存在狭窄的情况,这类患者往往在年轻时就可能出现相关症状,且病情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
二、动脉狭窄的症状表现
(一)轻度狭窄时
在动脉狭窄程度较轻时,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仅出现一些非常轻微、容易被忽视的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会偶尔感到头晕、头痛,这些症状通常较为短暂,休息后可能会有所缓解。还有些人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但由于这些症状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且缺乏特异性,往往不会被联想到是动脉狭窄所致。例如,一些工作压力大、长期睡眠不足的人也会有类似的表现,所以在早期阶段,动脉狭窄很难被察觉。
(二)狭窄程度加重时
随着动脉狭窄程度的逐渐加重,脑部供血不足的症状会变得更加明显。患者可能会频繁出现头晕、眩晕,尤其是在突然改变体位时,如从卧位突然变为站立位,头晕症状会加重,甚至可能出现眼前发黑、短暂性意识丧失等情况。头痛的程度也可能加重,且疼痛的性质和部位可能有所变化。同时,由于大脑不同区域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还可能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如果是供应额叶的动脉狭窄,可能会导致患者情绪改变、性格异常、判断力下降等;供应颞叶的动脉狭窄,可能会引起语言障碍、听觉异常或记忆力严重受损;供应基底节区的动脉狭窄,则可能出现肢体麻木、无力、运动不协调等运动功能障碍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偏瘫。
(三)严重狭窄或血管闭塞时
当动脉狭窄发展到严重程度甚至完全闭塞时,会引发急性脑缺血事件,即脑梗死。患者会突然出现一侧肢体完全瘫痪、不能言语、口角歪斜、意识不清等严重症状,这是因为脑部大片区域的血液供应被阻断,脑组织迅速缺氧、坏死。脑梗死的症状往往来势汹汹,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即使经过积极治疗,仍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如肢体残疾、认知障碍、失语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三、动脉狭窄的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一种常用的筛查动脉狭窄的方法。它通过发射超声波,检测脑动脉内的血流速度、方向和频谱形态等参数,从而间接判断动脉是否存在狭窄以及狭窄的大致程度。TCD具有无创、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等优点,能够对颅内主要动脉进行初步筛查,发现血流异常情况。但它的准确性相对有限,对于一些轻度狭窄或位于深部、血管走行复杂部位的狭窄可能检测不准确。
颈动脉超声则主要用于检查颈部颈动脉的情况。它可以清晰地显示颈动脉的管壁结构、有无斑块形成以及斑块的大小、形态、回声特点等,同时也能测量颈动脉的内径和血流速度,准确评估颈动脉狭窄的程度。颈动脉超声对于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具有重要价值,是诊断颈部血管病变的常用手段之一。
2.CT血管造影(CTA)
CTA是通过向血管内注射造影剂后进行CT扫描,利用计算机技术重建脑血管的三维图像。它能够清晰地显示脑动脉的全貌,准确地测量动脉狭窄的部位、长度、程度以及与周围血管和脑组织的关系。CTA对于诊断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是对于颅外段颈动脉和颅内较大动脉的狭窄评估较为可靠。其检查速度相对较快,患者的耐受性较好。然而,CTA需要注射造影剂,可能存在造影剂过敏等风险,并且对血管壁的细节显示不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清晰。
3.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MRA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血管进行成像,无需注射造影剂(部分情况下可使用造影剂增强)即可显示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它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脑血管,对于发现颅内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别是对于一些位于颅底等复杂部位的血管病变,MRA能够提供较好的图像信息。但MRA的成像分辨率相对CTA略低,在评估狭窄程度的准确性方面可能稍逊一筹,对于一些细小血管的显示也不够清晰。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诊断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它通过将导管插入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后在X线下实时观察脑血管的情况,并利用数字减影技术去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仅显示血管的造影图像。DSA能够清晰地显示动脉狭窄的部位、形态、程度、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等详细信息,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决定性意义。但DSA是一种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如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血管栓塞等并发症,且检查费用较高,需要专业的介入团队进行操作。
(二)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主要用于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导致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以及了解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血脂检查(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检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液流变学检查(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等)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等。这些检查有助于发现患者是否存在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问题,这些因素与动脉狭窄的形成密切相关。例如,高血脂患者血液中过高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糖尿病患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狭窄的进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则会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增加动脉狭窄的发病风险。
四、动脉狭窄的治疗手段
(一)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动脉狭窄的基础药物之一。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时容易聚集形成血栓,进一步加重动脉狭窄甚至导致血管完全闭塞。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则通过选择性地抑制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阻断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对于动脉狭窄患者,尤其是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预防血栓性事件的发生,但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
2.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降脂药,主要用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不仅能够降低血脂,还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多效性作用。通过降低LDL-C水平,可以减少脂质在动脉壁的沉积,阻止斑块的进一步增大,并使不稳定斑块逐渐稳定,降低斑块破裂的风险。此外,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血管壁的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促进血管的修复和再生。动脉狭窄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并定期监测血脂水平、肝功能等指标,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其他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能使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如果患者患有高血压,需要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的水平,常用的降压药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等。高血压是动脉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控制血压可以减轻动脉壁的压力,延缓动脉狭窄的进展。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如二甲双胍、格列齐特、胰岛素等,以减少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此外,如果患者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补充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进行治疗,以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动脉狭窄的发病风险。
(二)介入治疗
1.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对于颈动脉狭窄程度较重(一般狭窄率超过70%)且症状明显的患者,或者狭窄程度在50%-69%但伴有某些高危因素(如溃疡性斑块、近期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小卒中)的患者,可考虑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手术过程中,医生首先通过穿刺股动脉或颈动脉,将导管送至狭窄的颈动脉部位,然后在血管内扩张球囊,将狭窄的血管撑开,最后置入支架,使血管保持通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患者术后一般能较快恢复正常生活。但该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支架内再狭窄、血栓形成、血管破裂等并发症,并且术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进行治疗。
2.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
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相对较为复杂,因为颅内血管走行迂曲、管径较细,操作难度较大。但对于一些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较重(狭窄率超过70%)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手术操作过程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类似,但需要更加精细的技术和特殊的介入器械。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同样存在一定风险,如术后再狭窄率较高、可能导致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因此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在有经验的医疗中心进行。
(三)手术治疗
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经典手术方法。适用于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且症状明显的患者,或者狭窄程度在50%-69%但伴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手术时,医生在颈部切开皮肤,暴露颈动脉,然后将颈动脉内膜连同粥样斑块一起切除,使颈动脉管腔恢复通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优点是治疗效果确切,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远期通畅率较高,且术后再狭窄率相对较低。但该手术是一种开放性手术,创伤较大,存在手术切口感染、神经损伤、颈动脉窦反射等并发症风险,术后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2.颅内外血管搭桥术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主要用于治疗一些复杂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尤其是当患者存在严重的脑缺血症状且无法通过其他治疗方法改善时。手术通过将颅外的血管(如颞浅动脉)与颅内的血管进行吻合,建立新的血液供应通道,绕过狭窄或闭塞的部位,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手术,技术要求高,手术风险较大,包括手术失败、术后吻合口狭窄或闭塞、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因此,需要严格筛选手术适应证,并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进行操作。
五、动脉狭窄的预防与生活管理
(一)预防措施
1.健康饮食
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对于预防动脉狭窄至关重要。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动物油脂、油炸食品、糕点等,这些食物会升高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橄榄油、鱼油、坚果等,有助于降低血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同时,控制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6克,以预防高血压。此外,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保证身体的营养需求。
2.适量运动
定期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血糖水平,有助于预防动脉狭窄。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以结合一些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增强肌肉力量。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或有心血管疾病基础的人群。运动前最好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运动后进行放松运动,以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3.戒烟限酒
吸烟是动脉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戒烟是预防动脉狭窄的关键措施之一。对于饮酒,应适量控制,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问题,增加动脉狭窄的发病风险。一般来说,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5克,女性不应超过15克。
4.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预防动脉狭窄的重要环节。高血压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高血脂患者需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降低血脂水平,尤其是LDL-C水平。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并根据血糖情况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以减少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
(二)生活管理
1.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全面的体检对于早期发现动脉狭窄或其危险因素非常重要。体检项目应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检查。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应缩短体检间隔时间,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史的人群,可能从年轻时就需要定期进行血脂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迹象。
2.减轻压力
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血管痉挛等问题,增加动脉狭窄的风险。因此,学会应对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预防动脉狭窄十分必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减轻压力,如进行深呼吸练习、冥想、瑜伽、听音乐、旅游等,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缓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3.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各器官的修复和正常功能的维持。每晚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良好的睡眠可以调节血压、血糖水平,减轻血管的负担,有助于预防动脉狭窄的发生和发展。
动脉狭窄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隐患,虽然在早期可能悄无声息,但如果能够充分了解其相关知识,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就能够降低其对健康的危害,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广大民众应增强对动脉狭窄的认识,重视自身的健康管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