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解读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郎雪苹 新密市曲梁镇中心卫生院

一、引言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范围内极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它就像一颗隐匿在身体内的“定时炸弹”,无声无息地损害着人们的健康。了解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对于早期发现、治疗和预防高血压及其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解读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这一健康“杀手”。

二、高血压的基本概念

 (一)血压的形成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它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心脏的泵血功能、血管的弹性和阻力以及循环血液容量等因素。心脏收缩时向动脉血管射出血液是血压形成的动力来源,而动脉血管的弹性则能缓冲心脏射出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同时外周血管的阻力也影响着血压的高低,当这些因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血压就可能出现异常。

 (二)血压的测量单位和表示方法

血压的测量单位是毫米汞柱(mmHg)。血压值通常用收缩压/舒张压来表示,收缩压是指心脏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所产生的最高压力,舒张压则是心脏舒张时血液对血管壁的最低压力。例如,血压值 120/80 mmHg,120 mmHg 是收缩压,80 mmHg 是舒张压。

三、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诊断标准的探索

在医学发展的早期,对于高血压的诊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血压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等不良健康后果之间的关联。最初,医生们只是在发现患者血压明显升高,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时才考虑高血压的诊断,但这种主观判断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导致很多无症状的高血压患者被漏诊。

 (二)传统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确立

随着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观察的开展,国际上逐渐形成了相对统一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过去长期以来,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 mmHg 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的诊断。这一标准是基于大量的研究数据,这些数据表明当血压超过这个范围时,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加。例如,多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追踪了大量人群的血压情况和健康结局,发现血压在这个临界值以上的人群中,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

 (三)近年来诊断标准的更新与争议

近年来,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对于高血压诊断标准有了新的思考。一些新的研究认为,即使血压处于传统诊断标准的“正常高值”(收缩压 130  139 mmHg 和/或舒张压 85  89 mmHg)范围,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此,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始考虑将高血压诊断标准降低,例如美国心脏协会(AHA)等组织将高血压诊断标准调整为收缩压≥130 mmHg 和(或)舒张压≥80 mmHg。这一调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因为降低诊断标准意味着更多的人将被诊断为高血压,可能会导致医疗资源的紧张和部分人群过度治疗等问题。但支持方认为,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四、现行高血压诊断标准的详细解读

 (一)诊室血压测量标准

1. 测量方法的规范

    诊室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最常用的方法。测量时患者应安静休息至少 5 分钟,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双脚平放于地面,手臂置于心脏水平。使用合适大小的袖带,通常袖带的气囊应环绕上臂周长的 80%  100%。测量应至少测量两次,间隔 1  2 分钟,取平均值。如果两次测量值相差较大(>5 mmHg),应再次测量并取平均值。

    血压计的选择也很重要,常用的有水银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水银血压计准确性较高,但使用需要一定的技巧,且存在汞污染问题。电子血压计操作方便,但要注意选择经过验证的、质量可靠的产品。

2. 诊断阈值

按照目前国际和国内普遍接受的标准,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 mmHg 可诊断为高血压。其中,收缩压 140  159 mmHg 和(或)舒张压 90  99 mmHg 为 1 级高血压;收缩压 160  179 mmHg 和(或)舒张压 100  109 mmHg 为 2 级高血压;收缩压≥180 mmHg 和(或)舒张压≥110 mmHg 为 3 级高血压。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不同,级别越高,风险越大。例如,3 级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远高于 1 级高血压患者。

 (二)动态血压监测标准

1. 动态血压监测的意义

动态血压监测(ABPM)是一种通过佩戴特殊血压监测设备,连续记录 24 小时或更长时间血压变化的检查方法。它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血压信息,包括血压的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等。对于一些“白大衣高血压”(在诊室测量血压升高,但在诊室外血压正常)或“隐匿性高血压”(诊室血压正常,但诊室外血压升高)的患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2. 诊断标准

一般来说,24 小时平均血压≥130/80 mmHg、白天平均血压≥135/85 mmHg、夜间平均血压≥120/70 mmHg 可考虑诊断为高血压。此外,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如非杓型血压,即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不足 10%)也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对于调整治疗方案、评估降压效果等也有很大帮助。例如,对于使用降压药物治疗的患者,如果动态血压监测显示夜间血压过低,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类型,以避免夜间低血压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家庭血压监测标准

1. 家庭血压监测的优势与方法

家庭血压监测可以让患者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测量血压,更能反映真实的血压水平,有助于提高患者对自身血压的了解和管理。测量时应使用经过校准的电子血压计,每天早晨和晚上各测量一次,每次测量 2  3 次,取平均值。测量前应避免吸烟、喝咖啡等影响血压的因素,保持安静。

2. 诊断参考值

家庭血压的平均值≥135/85 mmHg 通常被认为可能存在高血压。但需要注意的是,家庭血压监测结果可能会受到测量方法不准确、仪器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如果家庭血压监测提示血压异常,应进一步到医院进行诊室血压测量或动态血压监测以确诊。

五、特殊人群高血压诊断标准的考虑

 (一)老年人高血压诊断标准

老年人由于血管壁弹性下降等生理变化,血压特点与年轻人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较为常见,即收缩压升高,舒张压正常或降低。对于老年人高血压的诊断,目前仍以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 mmHg 为标准,但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考虑血压降低的幅度,避免因过度降压导致脑灌注不足等问题。例如,对于 8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血压控制目标可能适当放宽,以减少跌倒、认知功能下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诊断标准

儿童和青少年的血压标准与成年人不同,因为他们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压标准是根据年龄、性别和身高来确定的。通常采用百分位法,一般血压高于同年龄、同性别、同身高组第 95 百分位可诊断为高血压。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要注意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如肾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等)的可能,因为继发性高血压在这一人群中的比例相对较高。例如,一些先天性肾脏疾病可能导致儿童血压升高,及时发现和治疗这些原发疾病对于控制血压至关重要。

 (三)孕妇高血压诊断标准

孕妇的血压变化对于母婴健康至关重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等不同类型。妊娠期高血压是指妊娠 20 周后首次出现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 mmHg;子痫前期除了血压升高外,还伴有蛋白尿等其他表现。孕妇高血压的诊断和处理需要妇产科医生和心内科医生共同协作,因为不适当的降压治疗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而血压过高则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严重危害,如早产、胎儿生长受限等。

六、影响高血压诊断准确性的因素

 (一)测量误差

1. 测量仪器问题

血压计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测量结果。如前文所述,水银血压计如果没有定期校准,可能出现测量偏差。电子血压计若质量不过关,也可能给出不准确的读数。此外,袖带大小不合适也是常见的测量误差来源。如果袖带过窄,测得的血压值会偏高;袖带过宽,则血压值会偏低。

2. 测量操作不当

测量时患者的姿势、情绪、测量时间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结果。例如,测量时手臂位置低于心脏水平,会使测得的血压值偏高;患者在测量前情绪激动或刚进行剧烈运动,血压也会暂时升高,导致测量结果不能真实反映患者的血压状态。

 (二)生理因素

1. 昼夜节律和血压变异性

人体血压存在昼夜节律,一般呈双峰一谷的模式,即上午 6  10 点和下午 4  8 点血压较高,夜间血压较低。如果测量时间选择不当,可能会得到偏高或偏低的血压值。此外,血压变异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个体在不同时间点的血压波动情况不同,单次测量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真实血压水平。

2. 其他生理状态

一些生理状态如疼痛、发热、膀胱充盈等也会影响血压。例如,患者在患有泌尿系统感染导致膀胱过度充盈时,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这种情况下测量的血压不能作为诊断高血压的依据,需要在排除这些因素后重新测量。

七、结论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一个复杂但又十分关键的医学内容。了解现行的诊断标准,无论是诊室血压测量标准、动态血压监测标准还是家庭血压监测标准,以及特殊人群高血压诊断的特殊考虑,对于准确诊断高血压至关重要。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影响诊断准确性的因素,尽量减少测量误差,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是否存在高血压,以便早期发现、合理治疗高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只有医生、患者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关注和正确理解高血压诊断标准,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