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处方药与处方药:区别与购买指南
非处方药与处方药:区别与购买指南
管彬彬 确山县人民医院药房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身体不适去药店买药时,常常会听到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这两个概念。它们在医疗保健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了解它们的区别以及购买时的注意事项,对于保障我们的用药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非处方药与处方药的差异,并提供一份实用的购买指南。
一、非处方药与处方药的定义及区别
(一)定义
处方药: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这类药物通常用于治疗较为严重或复杂的疾病,其药理作用、使用方法和剂量需要专业医生的判断和指导,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抗生素类药物用于治疗细菌感染,需要医生根据感染的类型、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来确定合适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疗程。
非处方药:非处方药则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主要用于治疗一些常见的轻微疾病或症状,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头痛、发热等。这些药物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验证,其安全性相对较高,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微,普通消费者在阅读药品说明书后,能够正确使用。
(二)区别
安全性:
处方药:由于其治疗的疾病较为严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副作用可能相对较大。例如,某些抗癌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可能会对正常细胞产生较大的损害,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因此,需要医生严格把控用药剂量、疗程和监测患者的身体反应,以最大程度减少药物对患者的伤害。
非处方药:一般来说,非处方药的安全性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没有风险,只是在正常使用剂量下,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较低且症状较轻。例如,常用的非处方感冒药可能会引起轻微的嗜睡、口干等不适,但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然而,如果超剂量使用非处方药,也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使用方法和剂量:
处方药:其使用方法和剂量往往较为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各种因素,如疾病的诊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是否怀孕或哺乳等)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来确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是否伴有其他并发症(如糖尿病、心脏病等)来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并逐步调整剂量,以达到最佳的降压效果,同时避免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非处方药:使用方法和剂量相对简单明了,药品说明书上会详细注明。消费者只需按照说明书上的指示,根据自己的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服用次数使用即可。例如,常见的非处方退烧药布洛芬,说明书上会标明不同年龄段和体重的患者对应的服用剂量,一般成年人每次服用 0.3 - 0.6 克,每 4 - 6 小时一次,一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2.4 克。
药物的监管:
处方药:受到严格的监管。制药企业在研发、生产和销售处方药时,需要遵循更为严格的法规和标准。在药品上市前,需要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医生在开具处方时,也需要遵守相关的医疗规范和法律法规,确保处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此外,处方药的销售渠道受到限制,只能在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或药店凭处方购买,并且药店需要对处方进行严格审核和留存记录,以便追溯。
非处方药:虽然也在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之下,但相对处方药而言,其监管流程相对简化。非处方药在上市前也需要经过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但临床试验的要求相对较低。非处方药的销售渠道较为广泛,可以在普通药店、超市、便利店等零售场所直接购买,无需处方。不过,药店在销售非处方药时,也需要对消费者进行适当的用药指导,确保其正确使用药物。
二、非处方药的分类及常见示例
(一)分类
非处方药根据其安全性和使用特点,通常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
甲类非处方药:标识为红色椭圆形底阴文 “OTC” 字样。这类药物的安全性相对乙类非处方药略低一些,在使用时需要更多的专业指导。例如,一些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等成分的解热镇痛药,虽然常用于缓解发热、头痛等症状,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对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因此,消费者在购买甲类非处方药时,药店药师通常会进行用药指导,提醒注意事项。
乙类非处方药:标识为绿色椭圆形底阴文 “OTC” 字样。其安全性更高,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使用也更为方便。例如,一些外用的皮肤药膏、维生素类补充剂等通常属于乙类非处方药。乙类非处方药除了可以在药店购买外,还可以在超市、宾馆、百货商店等经批准的商业企业零售,方便消费者随时购买。
(二)常见示例
感冒药:如复方氨酚烷胺胶囊、感冒清热颗粒等。这些药物可以缓解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盐酸金刚烷胺、马来酸氯苯那敏等成分,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解热镇痛,盐酸金刚烷胺可对抗流感病毒,马来酸氯苯那敏能减轻鼻塞、流涕等过敏症状。感冒清热颗粒则是中药制剂,具有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
退烧药:常见的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布洛芬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对乙酰氨基酚主要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PGE1)的合成及释放,而产生周围血管扩张,引起出汗以达到解热作用,同时能抑制 PGE1、缓激肽和组胺等的作用,提高痛阈而产生镇痛效果。它们可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牙痛等,也可用于普通感冒或流感引起的发热。
止咳药:包括右美沙芬、氨溴索等。右美沙芬是一种中枢性镇咳药,通过抑制延髓咳嗽中枢而发挥镇咳作用,适用于干咳无痰的患者。氨溴索则是一种黏液调节剂,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黏度,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常用于伴有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咳嗽患者。
消化系统用药:如健胃消食片、铝碳酸镁咀嚼片等。健胃消食片含有太子参、陈皮、山药、麦芽(炒)、山楂等成分,具有健胃消食的作用,可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积,症见不思饮食、嗳腐酸臭、脘腹胀满等。铝碳酸镁咀嚼片能迅速中和胃酸,并保持很长一段时间,可逆性、选择性结合胆酸,持续阻止胃蛋白酶对胃的损伤,增强胃黏膜保护因子作用,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与胃酸有关的胃部不适症状,如胃痛、胃灼热感(烧心)、酸性嗳气、饱胀等。
外用药:像创可贴、碘伏消毒液、炉甘石洗剂等。创可贴用于小伤口的止血和保护,防止伤口感染。碘伏消毒液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原虫和部分病毒,常用于皮肤、黏膜的消毒。炉甘石洗剂对皮肤有收敛、保护作用,能缓解瘙痒,常用于急性瘙痒性皮肤病,如湿疹、痱子等。
三、处方药的常见类型及使用注意事项
(一)常见类型
抗生素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但不同类型的抗生素针对的细菌种类不同。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头孢菌素类根据其代别不同,抗菌谱有所差异,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较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则常用于治疗支原体、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以及一些革兰阳性菌感染,如阿奇霉素常用于治疗支原体肺炎。
心血管系统用药:包括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缬沙坦等)、降脂药(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等。降压药用于控制高血压,不同类型的降压药作用机制不同,硝苯地平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缬沙坦则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释放来降压。降脂药主要用于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减少胆固醇合成。抗心律失常药用于治疗各种心律失常,胺碘酮可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对多种心律失常均有治疗作用,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多,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
神经系统用药:例如抗抑郁药(如氟西汀、舍曲林等)、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镇痛药(如吗啡、芬太尼等)等。抗抑郁药用于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氟西汀等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通过增加大脑内 5 - 羟色胺的浓度,改善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抗癫痫药用于控制癫痫发作,卡马西平能稳定神经细胞膜,抑制神经元的异常放电。镇痛药中的吗啡等阿片类药物用于缓解重度疼痛,但因其具有成瘾性,使用受到严格限制,必须在医生的严格监控下使用。
内分泌系统用药:像胰岛素、甲状腺素片等。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尤其是对于 1 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注射来控制血糖。甲状腺素片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补充人体缺乏的甲状腺激素,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代谢。
抗肿瘤药:包括化疗药物(如紫杉醇、顺铂等)、靶向药物(如厄洛替尼、曲妥珠单抗等)等。化疗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或直接杀死肿瘤细胞,但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产生较大的毒性作用,导致脱发、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靶向药物则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作用,相对化疗药物而言,其副作用较小,但价格较为昂贵,且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确定患者是否适合使用。
(二)使用注意事项
严格遵医嘱: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剂量、用药时间和方法服用药物。不得自行增减剂量、改变用药时间或停药,即使症状有所缓解,也应在医生的同意下才能调整治疗方案。例如,抗生素的使用疗程不足可能导致细菌耐药,而降压药突然停药可能会引起血压反跳,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告知医生相关信息:在就诊时,患者应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过敏史、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等)以及是否怀孕或哺乳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医生选择合适的处方药以及避免药物相互作用非常重要。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与降压药相互作用,影响血压控制;孕妇使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处方药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如皮疹、瘙痒、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调整用药方案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有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在用药一段时间后才出现,因此患者在整个用药期间都要保持警惕。
特殊人群用药:对于儿童、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使用处方药时需要更加谨慎。医生会根据这些特殊人群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调整剂量。例如,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因此儿童用药的剂量通常需要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进行精确计算;孕妇用药需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
四、非处方药与处方药的购买指南
(一)非处方药购买指南
选择正规购买渠道:购买非处方药应选择有合法资质的药店、超市或便利店等零售场所。正规的药店通常会有专业的药师提供用药咨询和指导服务。避免在一些无照经营或信誉不佳的小店购买非处方药,以免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或受到错误的用药指导。
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在购买非处方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说明书上会详细介绍药品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证、注意事项等信息。通过阅读说明书,消费者可以了解该药物是否适合自己的症状,以及如何正确使用。例如,如果您有高血压病史,在购买感冒药时,需要查看说明书上是否注明高血压患者慎用或禁用某些成分,如含有伪麻黄碱的药物可能会使血压升高。
关注药品有效期:检查药品的有效期,确保购买的非处方药在有效期内。过期的药品可能会失去疗效,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危害。同时,也要注意药品的储存条件,如某些药品需要避光、防潮、冷藏保存等,如果药品在储存过程中受到不当条件的影响,也可能会影响其质量和疗效。
咨询药师:如果对药品的使用有任何疑问,不要犹豫,及时咨询药店的药师。药师可以根据您的症状、病史以及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等情况,为您提供专业的用药建议,帮助您选择合适的非处方药,并告知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例如,您同时患有感冒和胃肠道疾病,药师可以推荐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感冒药,并提醒您注意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
(二)处方药购买指南
凭处方购买: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开具的处方才能购买。患者应先到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后,根据病情开具合适的处方。在购买处方药时,需将处方交给药店工作人员,药店工作人员会审核处方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处方药品的剂量、用法等是否符合规定。如果处方不符合要求,药店有权拒绝销售处方药。
选择有资质的药店:购买处方药应选择有处方药销售资质的正规药店。这些药店通常会配备专业的执业药师,对处方药的销售进行管理和监督。在一些地区,还可以通过医保定点药店购买处方药,并享受医保报销政策,但同样需要遵循相关的医保规定和处方要求。
了解医保政策:如果您使用医保购买处方药,需要了解当地的医保政策。不同地区的医保目录和报销比例可能不同,某些处方药可能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或者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报销。在购买处方药前,可向药店工作人员或当地医保部门咨询相关信息,以便合理安排用药费用。
妥善保存处方和购药凭证:购买处方药后,应妥善保存医生开具的处方和购药凭证。处方是用药的重要依据,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如果需要复诊、调整用药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医生可能需要参考处方信息。购药凭证则可用于核对药品信息、查询购买记录以及在涉及药品质量问题或纠纷时作为维权的证据。
非处方药与处方药在定义、安全性、使用方法、监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了解这些区别以及掌握它们的购买指南,能够帮助我们在保障用药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应对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在使用任何药品之前,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应该谨慎对待,遵循相关的规定和建议。如果对用药有任何疑虑或不确定,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切勿盲目用药,以免对自己的健康造成不必要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