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调剂中的药品配伍禁忌知多少
处方调剂中的药品配伍禁忌知多少
党行 河南省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药房
摘要: 本文详细阐述了处方调剂中常见的药品配伍禁忌,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和药理性配伍禁忌,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并介绍了预防和应对这些配伍禁忌的措施,旨在提高药师在处方调剂过程中的专业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一、引言
在医疗过程中,处方调剂是确保患者正确用药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可能会出现药品配伍禁忌的情况。药品配伍禁忌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在体外混合时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毒性增加或出现其他不良后果,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了解处方调剂中的药品配伍禁忌对于药师来说至关重要,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物理性配伍禁忌
(一)定义与原理
物理性配伍禁忌主要是指药物混合后在物理性质方面发生改变,如溶解度降低、吸湿、潮解、液化、结块等现象,从而影响药物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导致给药剂量不准确或药物难以正常使用。
(二)常见实例及原因分析
1. 樟脑与薄荷脑混合
当樟脑与薄荷脑混合时,会出现低共熔现象,即二者在常温下混合后会形成液态混合物。这是因为樟脑和薄荷脑的熔点都比较低,它们相互混合后,混合物的熔点进一步降低,在常温下就呈现液态。这种情况会使药物的剂型发生改变,难以制成固体制剂,如片剂或胶囊剂,如果在调剂过程中不注意,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使用和储存。
2. 抗生素与活性炭混合
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与活性炭混合时,活性炭会吸附抗生素,导致抗生素的有效浓度降低。活性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吸附能力,它能够吸附药物分子,使药物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可能会使患者在使用该药物组合时,无法达到预期的抗菌效果,延误病情治疗。
(三)物理性配伍禁忌的影响
物理性配伍禁忌会导致药物的外观、性状发生改变,使药物制剂的质量难以保证。例如,吸湿或潮解后的药物可能会结块,难以准确分剂量;液化的药物可能会渗出容器,造成药物损失和污染。而且,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加速药物的分解或变质,降低药物的疗效,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三、化学性配伍禁忌
(一)定义与原理
化学性配伍禁忌是指药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这些新物质可能有毒性、失去药效或改变药物的药理作用。化学反应包括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络合、水解等多种类型。
(二)常见实例及原因分析
1. 酸碱中和反应
例如,酸性药物维生素 C 与碱性药物碳酸氢钠混合时,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维生素 C 具有酸性,碳酸氢钠呈碱性,二者混合后会生成水和钠盐等物质。这样一来,维生素 C 的酸性被中和,其抗氧化等药理作用丧失,无法发挥治疗坏血病等疾病的功效。同时,反应生成的物质可能会对机体产生其他未知的影响,增加用药风险。
2. 氧化还原反应
维生素 C 与维生素 K 混合时,由于维生素 C 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而维生素 K 具有氧化性,二者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维生素 K 被还原后,其止血等药理作用减弱,对于需要使用维生素 K 预防或治疗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来说,会导致治疗失败。而且,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自由基等活性物质,对机体细胞造成氧化损伤,引发不良反应。
3. 络合反应
四环素类抗生素与钙、镁、铝等金属离子会发生络合反应。例如,当四环素与含有钙的补钙制剂同时服用时,四环素会与钙离子形成难溶性的络合物。这种络合物不仅使四环素的吸收减少,降低其抗菌效果,而且还可能在胃肠道内形成沉淀,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影响患者对药物的耐受和依从性。
4. 水解反应
酯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在潮湿环境或与碱性物质混合时容易发生水解反应。阿司匹林水解后会生成水杨酸和醋酸,水杨酸的含量增加可能会加重对胃肠道的刺激,引起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同时,阿司匹林本身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也会因水解而减弱,影响对相关疾病如发热、关节炎等的治疗效果。
(三)化学性配伍禁忌的危害
化学性配伍禁忌产生的新物质可能具有毒性,会对患者的肝、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例如,某些药物反应生成的物质可能会导致肝肾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肌酐和尿素氮升高等。而且,由于药物疗效的降低或丧失,会使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疾病进展或复发。此外,化学性配伍禁忌引发的不良反应可能会掩盖疾病本身的症状,干扰医生对病情的准确判断,延误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四、药理性配伍禁忌
(一)定义与原理
药理性配伍禁忌是指药物在药理作用方面相互拮抗或协同,导致疗效降低或不良反应增加。这种配伍禁忌主要涉及药物对机体生理系统的作用机制,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二)常见实例及原因分析
1. 作用相反的药物配伍
例如,降压药硝苯地平和升压药肾上腺素联合使用时,会产生相互拮抗的作用。硝苯地平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而肾上腺素则通过兴奋血管平滑肌上的受体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二者同时使用会使血压波动剧烈,难以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能导致高血压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心悸等不适症状,甚至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2. 重复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增加
两种具有相似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的药物联合使用时,不良反应可能会叠加。如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和阿司匹林都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但它们同时使用时,胃肠道出血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因为这两种药物都抑制环氧化酶(COX),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肠道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合成减少会使胃肠道黏膜更容易受到胃酸等因素的损伤,从而增加胃肠道出血、溃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 药物相互作用影响代谢或排泄
某些药物会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或排泄过程,从而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异常。例如,抗菌药物红霉素可抑制肝药酶 CYP3A4 的活性,当它与经 CYP3A4 代谢的药物如辛伐他汀合用时,辛伐他汀的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升高。辛伐他汀血药浓度升高会增加其横纹肌溶解的风险,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肌酸激酶升高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肾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三)药理性配伍禁忌的后果
药理性配伍禁忌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使患者的疾病长期得不到缓解或治愈。例如,在抗菌治疗中,如果两种抗菌药物存在拮抗作用,可能会使细菌不能被有效抑制或杀灭,导致感染持续存在或加重。而且,不良反应的增加会使患者的身体负担加重,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因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在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中,药理性配伍禁忌的危害可能更为突出,因为这些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相对较弱。
五、预防和应对处方调剂中的药品配伍禁忌
(一)加强药师专业知识培训
药师应不断学习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等知识,深入了解各种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的配伍禁忌。定期参加专业培训课程、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提高对新药和特殊药物配伍禁忌的认识。同时,医院药房应建立内部学习交流机制,鼓励药师分享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配伍禁忌案例及处理经验,共同提高业务水平。
(二)完善处方审核制度
医院应建立严格的处方审核流程,药师在调剂处方前必须对处方进行全面审核。审核内容包括药物的名称、规格、剂量、用法用量是否正确,以及药物之间是否存在配伍禁忌。对于存在疑问或疑似配伍禁忌的处方,药师应及时与开方医生沟通,确认处方的合理性。必要时,可要求医生修改处方,以避免不合理的药物配伍进入患者治疗环节。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审核
借助计算机处方审核系统,对处方中的药物进行配伍禁忌筛查。这些系统可以存储大量的药物信息和配伍禁忌数据,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出可能存在问题的处方。药师在审核处方时,可将系统筛查结果作为参考,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判断。同时,应定期对计算机审核系统的数据库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其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四)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
药师在发放药品时,应向患者详细说明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特别是当患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要告知患者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例如,提醒患者某些药物不能同时服用,应间隔一定时间;告知患者在服用药物期间应避免食用某些食物或饮料,以免影响药物疗效或引发不良反应。通过对患者的用药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因患者自行用药不当导致的配伍禁忌问题。
六、结论
处方调剂中的药品配伍禁忌涉及物理性、化学性和药理性等多个方面,其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药师作为处方调剂的专业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药品配伍禁忌问题,通过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完善处方审核制度、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加强患者用药教育等多种措施,有效预防和应对药品配伍禁忌,确保患者能够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药物,提高医疗质量,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临床用药的日益复杂,对药品配伍禁忌的研究和管理也需要不断深入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