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与放射相关疾病的预防之道
辐射防护与放射相关疾病的预防之道
桂流柱 光山县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辐射已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从医疗检查中的 X 光、CT 扫描,到通讯领域的手机信号、基站,再到核能发电等工业应用,辐射既给人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潜在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了解辐射防护知识以及如何预防放射相关疾病,对于保障我们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辐射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一)辐射的定义与本质
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传播的现象。其本质是能量的传递过程,可以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效应。
(二)辐射的分类
电离辐射:这是一种具有足够能量能够使物质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的辐射,包括 X 射线、γ 射线、α 粒子、β 粒子等。电离辐射的能量较高,对生物组织的损伤作用较为明显。例如,X 射线在医学影像学中广泛应用,它能够穿透人体组织,形成影像以供医生诊断疾病,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体细胞的 DNA 等分子结构造成损伤,增加患癌症等疾病的风险。γ 射线常用于放射治疗肿瘤,它可以精准地破坏肿瘤细胞的 DNA,阻止其生长和扩散,但如果防护不当,也会对周围正常组织产生严重危害。α 粒子质量较大、带正电荷,在空气中射程较短,一般难以穿透皮肤表层,但如果通过吸入、食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内部,会对局部组织造成较大的辐射损伤。β 粒子质量较小、带负电荷或正电荷,其穿透能力比 α 粒子强,但比 X 射线和 γ 射线弱,在体内也可能引起组织的电离损伤。
非电离辐射:这类辐射的能量较低,不足以使物质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常见的有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虽然非电离辐射一般不会直接导致严重的生物组织电离损伤,但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非电离辐射下也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例如,紫外线长期照射皮肤可能导致皮肤晒伤、老化,增加皮肤癌的发病风险;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产生的微波辐射,可能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引起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生殖功能下降等症状,但这些影响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且与辐射剂量、暴露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常见的放射相关疾病
(一)辐射致癌
电离辐射是已知的致癌因素之一。当人体细胞受到电离辐射的照射后,细胞内的 DNA 分子可能发生损伤,如碱基对的缺失、替换、断裂等。如果这些损伤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修复,细胞就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导致细胞癌变。不同类型的辐射诱发癌症的风险和潜伏期有所不同。例如,白血病是辐射诱发癌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潜伏期相对较短,一般在受到辐射照射后几年到十几年内可能发病;而实体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的潜伏期可能较长,可达几十年。辐射致癌的风险还与辐射剂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辐射剂量越大,患癌症的风险越高,但即使是低剂量的长期辐射暴露,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癌症的发病几率。
(二)放射性白内障
眼部的晶状体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当晶状体受到一定剂量的辐射照射后,其细胞内的蛋白质等分子结构会发生变化,导致晶状体混浊,形成放射性白内障。这种白内障的发生与辐射剂量、照射时间、辐射类型等因素有关。例如,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如果长期未采取有效的眼部防护措施,在受到一定累积辐射剂量后,就可能患上放射性白内障。其症状表现为视力逐渐下降、视物模糊,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三)放射性皮肤损伤
皮肤是人体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的器官,在受到电离辐射照射时容易发生损伤。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在受到大剂量辐射后短时间内即可出现,表现为皮肤红斑、水肿、水疱、溃疡等,患者会感到疼痛、瘙痒等不适。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则是由于长期反复受到低剂量辐射或急性损伤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而逐渐发展形成,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粗糙、增厚、萎缩、毛发脱落等症状,甚至可能发生癌变。例如,在放射治疗肿瘤过程中,如果放疗剂量控制不当或放疗区域皮肤护理不佳,就容易出现放射性皮肤损伤。
三、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时间防护:减少在辐射源周围的停留时间是降低辐射剂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辐射剂量与暴露时间成正比,暴露时间越短,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就越小。例如,在进行 X 光检查或其他涉及辐射的医疗操作时,医护人员会尽可能快速地完成操作,以减少患者和自身的辐射暴露时间。对于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也应合理安排工作流程,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在辐射区域停留。
距离防护:辐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距离辐射源越远,辐射强度衰减得越快。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大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例如,在核设施周围设置安全隔离区,限制人员靠近;在使用放射性物质进行实验或检测时,操作人员应使用长柄工具等设备,以增加自身与辐射源的距离。
屏蔽防护:利用各种屏蔽材料来阻挡或减弱辐射的传播是辐射防护的重要手段。不同类型的辐射需要采用不同的屏蔽材料。对于 X 射线和 γ 射线,常用铅、混凝土、铁等高密度材料进行屏蔽。例如,在 X 光室的墙壁中通常会加入铅板,以防止 X 射线泄漏到周围环境;在进行放射性物质运输时,容器通常采用铅或含铅材料制成,以确保运输过程中的辐射安全。对于 α 粒子,一张纸或几厘米厚的空气层就可以有效阻挡;β 粒子则需要用铝板等较轻金属材料进行屏蔽,同时要注意防止 β 粒子与屏蔽材料作用产生的次级辐射。
(二)不同场景下的辐射防护措施
医疗辐射防护:在医院进行 X 光、CT、放射性核素检查或治疗时,患者应听从医生和技术人员的安排。医生会根据病情权衡辐射检查或治疗的必要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应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如铅围裙、铅围脖、铅眼镜等,以保护甲状腺、性腺、眼睛等对辐射敏感的部位。对于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除非有非常必要的医学原因,应尽量避免进行辐射性检查,如需进行,应采取更加严格的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在进行辐射操作时,除了遵循上述时间、距离、屏蔽防护原则外,还应定期进行个人辐射剂量监测,确保自身辐射暴露在安全范围内。
职业辐射防护:对于从事核能发电、放射性矿产开采、放射化学研究、辐射加工等职业的人员,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辐射防护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应接受专业的辐射防护培训,了解辐射的危害、防护方法和应急处理措施。在工作场所,应配备齐全且有效的辐射监测设备、防护用品和警示标识。例如,工作区域应设置辐射剂量监测仪,实时监测辐射水平;工作人员应穿着特制的辐射防护服、佩戴个人剂量计等。同时,要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辐射检测和评估,确保辐射防护设施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的辐射安全隐患。
日常生活辐射防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接触到一些辐射源,虽然其辐射剂量通常较小,但也应注意防护。例如,使用手机时,尽量减少长时间连续通话,可采用耳机或免提功能,以增加手机与头部的距离;使用电脑时,保持适当的屏幕亮度和对比度,减少电磁辐射的产生,同时与电脑屏幕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建议在 50 厘米以上。对于居住环境中的电磁辐射,如高压线、变电站、基站等附近的居民,不必过度恐慌,因为这些设施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都经过严格的环境评估和辐射监测,其辐射水平通常符合国家标准。但如果仍有疑虑,可以请专业机构进行辐射检测。此外,在乘坐飞机时,虽然飞行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宇宙射线辐射,但航空公司会根据航线和飞行高度等因素对辐射剂量进行评估和控制,乘客无需特别采取防护措施。
四、放射相关疾病的预防策略
(一)加强辐射监测与管理
建立健全辐射监测体系,无论是在医疗、工业还是其他涉及辐射的领域,都要对辐射源、辐射环境以及人员的辐射剂量进行定期监测。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辐射设施和辐射活动的监管,确保各单位严格遵守辐射防护法规和标准。例如,环保部门对核设施、放射性废物处理厂等的辐射排放进行严格监管,卫生部门对医疗机构的放射诊疗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其做好辐射防护工作,保障公众健康。
(二)提高公众意识与教育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科普读物等,广泛开展辐射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辐射危害和防护方法的认识。学校应将辐射防护知识纳入科普教育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辐射防护意识。例如,可以制作生动有趣的科普视频,介绍辐射的来源、危害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防护小常识,让公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辐射防护知识。同时,定期举办辐射防护知识讲座和培训活动,针对不同人群,如医护人员、辐射工作人员、普通公众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辐射防护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三)早期诊断与干预
对于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以及可能长期暴露在辐射环境中的人群,应建立定期的健康体检制度,重点关注与放射相关疾病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如血液学检查、眼部检查、皮肤检查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以便早期发现放射相关疾病,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例如,对于有辐射暴露史且出现白细胞减少、贫血等血液学异常的人员,应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等情况;对于眼部出现晶状体混浊的人员,应评估是否为放射性白内障,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防护措施,如调整工作岗位、给予药物治疗等。
辐射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辐射的危害,遵循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加强放射相关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就能够在享受辐射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我们自身和社会的健康与安全。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层面,都应高度重视辐射防护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构建一个安全、健康的辐射环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