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一目了然的健康洞察

儿童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一目了然的健康洞察

陈聪聪 河南省儿童医院医学影像科

在儿科医疗领域,影像学诊断技术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它们犹如一扇扇窗户,让医生能够窥探到儿童体内的奥秘,准确地诊断出各种疾病,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坚实依据。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儿童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帮助家长和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医疗领域。

一、呼吸道疾病

(一)肺炎

肺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影像学诊断中,胸部 X 光片是最常用的方法。典型的肺炎在 X 光片上表现为肺部的片状阴影。例如,大叶性肺炎常呈现为肺部的一个大叶或多个大叶的实变影,边界较为清晰,密度均匀增高,就像一片白色的云雾笼罩在肺部的某个区域。而小叶性肺炎则表现为肺部多发性的散在小片状阴影,分布于两肺的中下野,这些阴影的密度相对较低且不均匀。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肺炎,如支原体肺炎,胸部 X 光片可能显示为肺部的间质改变,表现为纹理增粗、模糊,可伴有斑片状阴影或网状阴影。胸部 CT 检查则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细节,如肺部炎症的累及范围、是否存在空洞、胸腔积液等并发症。在重症肺炎的诊断中,CT 有助于评估肺部病变对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影响,为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二)支气管异物

儿童天性好动,容易将小物件放入口中而不慎吸入气管或支气管,引发支气管异物。胸部 X 光片在诊断支气管异物时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如果异物是不透 X 线的,如金属类异物,可直接在 X 光片上显影,明确其位置。但如果异物是可透 X 线的,如塑料、坚果壳等,胸部 X 光片可能仅表现为阻塞性肺气肿、肺不张或肺部感染等间接征象。例如,患侧肺部透亮度增高,横膈下降,纵隔向健侧移位等提示肺气肿;而患侧肺纹理聚拢、密度增高,纵隔向患侧移位则提示肺不张。胸部 CT 尤其是薄层 CT 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更准确地显示异物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支气管壁的关系,为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提供精确的指导。

二、消化道疾病

(一)先天性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

这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产前超声检查可能发现胎儿食管上段扩张呈囊袋状,胃泡不显示或较小等异常表现。出生后,胸部 X 光片结合食管造影是确诊的关键。在食管造影检查中,经鼻或口腔插入造影管,注入适量造影剂后,可清晰显示食管闭锁的部位及是否存在气管食管瘘。如果是 型食管闭锁(食管上段为盲端,下段与气管相通),偶可见造影剂可经会厌进入气管、支气管,同时可见食管上段盲端的形态和位置;而 型食管闭锁(食管上下段均为盲端)则仅显示食管上段盲端,造影剂无法进入下段食管。

(二)肠套叠

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腹部超声是诊断肠套叠的首选方法。在超声图像上,可看到典型的 “同心圆” 征或 “靶环” 征,即横断面显示为多层同心圆样结构,纵断面呈现为套筒样改变,套叠的肠管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空气灌肠也是常用的检查手段,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复位治疗。在检查过程中,可见气流在套叠部位受阻,呈杯口状或弹簧状改变。若气流能够顺利通开套叠部位,使肠管恢复正常形态,则表示复位成功。

三、骨骼系统疾病

(一)骨折

儿童活泼好动,骨折较为常见。X 光片是诊断骨折的基础检查方法。对于简单骨折,如骨干的横形骨折、斜形骨折等,X 光片能够清晰显示骨折线的位置、走向、骨折断端的移位情况等。例如,桡骨远端骨折在 X 光片上可看到桡骨远端骨质连续性中断,断端可能向背侧或掌侧移位,形成典型的 “餐叉样” “枪刺样” 畸形。但对于一些复杂骨折,如关节内骨折、骨骺损伤等,CT 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CT 的三维重建功能可以直观地展示骨折的全貌,包括骨折碎片的数量、位置以及关节面的受累情况,有助于医生制定精准的手术方案。对于怀疑有骨骺损伤的患儿,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具有独特的优势。MRI 能够清晰显示骨骺的形态、信号变化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因为骨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富含软骨组织和血管,MRI 对这些结构的分辨能力较强,可早期发现骨骺损伤,避免因延误诊断而导致的生长发育障碍。

(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儿童的髋关节发育至关重要。超声检查是新生儿及小婴儿髋关节筛查的常用方法。在超声图像上,可以测量髋臼的深度、股骨头的覆盖率等指标,评估髋关节的发育情况。例如,正常髋关节在超声下可见股骨头位于髋臼内,髋臼形态规则,软骨盂唇覆盖良好;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时,股骨头可能部分或完全脱出髋臼,髋臼变浅,软骨盂唇内翻等。随着年龄的增长,X 光片可用于观察髋关节的骨性结构变化。如髋臼指数增大、股骨头骨骺发育迟缓、Shenton 线不连续等都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 X 光表现。对于一些复杂病例或治疗效果评估,CT MRI 也可提供更详细的髋关节解剖结构和软组织信息。

四、神经系统疾病

(一)颅脑外伤

儿童颅脑外伤较为常见,病情轻重不一。头颅 CT 是颅脑外伤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于急性颅脑损伤,CT 能够快速发现颅内出血,如硬膜外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梭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晰;硬膜下血肿则呈新月形高密度影,范围较广;脑内血肿为脑实质内的高密度灶,可伴有周围脑组织的水肿。CT 还能清晰显示颅骨骨折的情况,包括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等。对于一些颅脑外伤后的并发症,如脑挫裂伤后的软化灶形成、脑积水等,CT 也能进行动态观察。而磁共振成像(MRI)在颅脑外伤的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诊断中有独特价值。MRI 对脑实质内的微小出血灶、弥漫性轴索损伤等显示更清晰,这些病变在 T2 加权像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表现为高信号或低信号影,有助于判断颅脑外伤的预后和评估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程度。

(二)脑肿瘤

儿童脑肿瘤的种类繁多,影像学诊断对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至关重要。头颅 CT 可初步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是否伴有钙化、出血等。例如,颅咽管瘤常位于鞍上,CT 图像上可见肿瘤内的钙化灶,呈蛋壳样或斑点状;髓母细胞瘤多位于小脑蚓部,CT 表现为高密度肿块,边界相对清楚,可伴有梗阻性脑积水。磁共振成像(MRI)则是脑肿瘤诊断的核心技术。通过不同的序列成像,如 T1 加权像、T2 加权像、增强扫描等,可以更详细地了解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如胶质瘤在 T1 加权像上多为低信号,T2 加权像上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可呈不均匀强化;而脑膜瘤在 T1 T2 加权像上信号与脑实质相近,增强扫描后明显均匀强化,且可见 “脑膜尾征”,即肿瘤与硬脑膜相连处的硬脑膜增厚强化呈尾巴样改变。此外,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弥散张量成像(DTI)等功能磁共振技术还能进一步评估肿瘤的代谢情况、对周围神经纤维束的侵犯情况,为手术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更多信息。

影像学诊断在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同的疾病需要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便医生能够准确地洞察疾病的本质,及时给予患儿恰当的治疗。家长们了解这些知识后,能够更好地理解医生的诊断过程和治疗决策,积极配合医疗工作,共同守护儿童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