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类药物处方调剂的规范与要点
抗生素类药物处方调剂的规范与要点
党行 河南省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药房
摘要: 本文旨在详细阐述抗生素类药物处方调剂的规范与要点。首先介绍了抗生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随后深入探讨处方审核、调配、核对与发药各个环节的具体规范和关键要点,强调了药师在其中的重要职责以及保障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不良反应与耐药性发生的重要意义。
一、抗生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生素是一类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物质,广泛应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其种类繁多,根据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
1. 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在低渗环境下膨胀破裂死亡。例如青霉素,对革兰阳性菌如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2. 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通过与细菌核糖体 30S 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对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效果,但具有一定的耳毒性和肾毒性。
3. 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作用于细菌核糖体 50S 亚基,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等,对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也有效。
4. 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多西环素等。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以及立克次体、支原体等有抗菌作用,但可影响牙齿和骨骼发育,儿童慎用。
5. 氯霉素类:氯霉素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但因不良反应严重,如骨髓抑制等,临床应用受限。
6. 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抑制细菌 DNA 旋转酶,阻碍细菌 DNA 复制,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均有作用,且口服吸收良好。
了解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对于处方调剂至关重要,药师能够根据药物的特性判断处方的合理性,并对患者进行正确的用药指导。
二、处方审核规范与要点
1. 患者信息审核
确认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体重等基本信息的准确性。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其生理特点不同,用药剂量需要精确计算。例如,儿童的用药剂量通常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来确定,若信息错误可能导致剂量偏差,引发不良反应或治疗无效。
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包括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等。对于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因为存在交叉过敏的可能性。药师需仔细询问并在处方审核时重点关注,必要时与处方医生沟通调整用药。
审查患者的诊断信息,判断抗生素的使用是否符合适应证。例如,普通感冒多由病毒引起,一般无需使用抗生素,若处方中开具抗生素则可能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
2. 药物选择审核
审核选用的抗生素是否针对病原菌。临床应尽可能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但在未获得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感染部位、临床表现等经验性用药。例如,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等,可经验性选择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药物,但如果病情严重或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考虑药物的抗菌谱。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有差异,应确保所选药物能覆盖可能的病原菌。如腹腔感染常为混合感染,可能涉及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此时选用抗菌谱广且对厌氧菌有效的药物如头孢哌酮舒巴坦等较为合适。
避免联合用药不当。联合应用抗生素应具有明确指征,如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等。例如,两种作用机制相同的抗生素联合使用可能增加不良反应而不增加疗效,应避免这种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3. 药物剂量、剂型与给药途径审核
审核药物剂量是否合适。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确定合理剂量。如肾功能不全患者,氨基糖苷类药物应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毒性反应。
检查剂型选择是否合理。不同剂型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对于儿童或吞咽困难的患者,可选用颗粒剂、口服液等剂型;对于一些需局部作用的感染,如皮肤软组织感染,可选用外用剂型如软膏等。
核对给药途径是否正确。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外用等。一般轻度感染可首选口服给药,严重感染或口服吸收不佳时可采用注射给药。例如,对于一些重症感染患者,静脉滴注抗生素可使药物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发挥抗菌作用。
三、处方调配规范与要点
1. 药品调配环境与设备
调配抗生素药品应在清洁、安静、光线适宜的环境中进行,避免强光直射和灰尘污染。调配区域应定期清洁消毒,保持卫生。
配备必要的调配设备,如天平、量杯、注射器等,并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性。例如,天平的精度应符合调配要求,以保证药物剂量的准确称量。
2. 药品核对与取用
调配前再次核对处方信息,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数量等。对照药品实物,确认无误后进行调配。
严格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取用药品,防止药品过期。对于近效期药品应及时标记并优先调配使用,但要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完毕。
取用抗生素药品时应轻拿轻放,避免损坏包装。对于一些特殊包装的药品,如粉针剂,应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有无裂缝等情况。
3. 调配操作规范
对于口服制剂,应准确数取或量取药品,装入合适的药袋或容器中,并贴上清晰的标签,注明药品名称、用法用量、患者姓名等信息。
注射剂调配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如溶解粉针剂时,应使用规定的溶媒,按照正确的顺序和方法进行操作。例如,某些头孢菌素类粉针剂不能用葡萄糖注射液溶解,而需用生理盐水,药师需熟悉这些特殊要求。
调配过程中若发现药品有变色、沉淀、浑浊等异常现象,应停止调配,并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确认药品质量问题后进行处理。
四、处方核对规范与要点
1. 核对人员资质与职责
处方核对应由具有丰富药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药师承担。核对药师应认真履行职责,对调配好的处方进行全面细致的核对。
2. 核对内容
再次核对患者基本信息,确保与处方一致。
核对药品名称、规格、数量是否与处方相符。检查药品包装是否完整,有无破损、渗漏等情况。
核对药品的用法用量是否正确,包括给药途径、给药频率、用药剂量等。例如,静脉滴注的速度是否符合要求,口服药的服用时间和次数是否准确。
检查处方中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或配伍禁忌。如某些抗生素与抗凝药合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药师应识别并提醒医生或患者注意。同时,对于多种药物混合静脉滴注的情况,要检查药物之间是否存在物理或化学配伍禁忌,如沉淀、变色等。
五、发药规范与要点
1. 发药环境与服务态度
发药窗口应保持整洁、明亮,药师应以热情、耐心的态度为患者服务。
2. 用药交代
向患者详细交代药品的用法用量,如口服药应告知饭前还是饭后服用,服用时是否需要多饮水等。例如,阿奇霉素口服时,可与食物同服以减少胃肠道刺激;而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服用时应多饮水,防止结晶尿。
提醒患者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告知常见的不良反应症状及应对措施。如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可能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若出现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告知患者用药疗程,强调按疗程用药的重要性,防止患者自行停药或滥用抗生素。例如,治疗尿路感染一般需要 3 7 天的疗程,患者应遵医嘱完成整个疗程的治疗,以彻底清除病原菌,减少复发。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应给予特别的用药指导。如孕妇应慎用某些抗生素,儿童用药剂量需精确计算等。
3. 患者疑问解答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关于药物的疑问,包括药物的作用、疗效、储存方法等。例如,告知患者抗生素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高湿环境。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若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或问题,应及时与医生或药师联系。
总之,抗生素类药物处方调剂是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药师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要点,认真审核、调配、核对和发药,以保障患者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发生,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药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