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血管手术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
介入血管手术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
荆轶群,许昌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
引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血管手术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和患者个体差异,介入血管手术存在多种潜在风险。因此,对手术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确保手术安全、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介入血管手术概述
1.1 定义与分类
介入血管手术是一种通过血管途径,利用导管、导丝等介入器材,对病变部位进行诊断与治疗的微创手术。根据治疗部位和目的的不同,介入血管手术可分为脑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等。
1.2 发展历程与现状
血管介入手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诊断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医疗方法,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地发展。早在1844年,Bernard首次尝试将导管作为介入设备插入了动物的心脏血管中。随着医疗水平和器械的不断更新,血管介入手术条件得到了不断优化,如今已成为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3 优点与局限性
介入血管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高龄、体弱或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患者。然而,该手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操作复杂、对医生技术要求高、潜在并发症等。
二、介入血管手术风险评估
2.1 造影剂风险
造影剂是介入血管手术中常用的诊断工具,但部分患者可能对造影剂产生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导致造影剂肾病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在使用造影剂前,应进行详细的过敏史询问和必要的过敏试验。
2.2 创伤风险
介入血管手术需要穿刺血管并放置导管、导丝等器材,若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血管损伤、血肿、皮下出血等并发症。此外,导管、导丝在血管内的移动还可能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引发血管夹层、血栓形成等风险。
2.3 感染风险
介入血管手术为有创操作,若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或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导致感染。感染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还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2.4 栓塞风险
在介入血管手术中,血栓或斑块脱落可能导致远端血管栓塞,引发器官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因此,术中应严格控制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避免血栓形成和脱落。
2.5 辐射风险
血管介入手术过程中,医生需长时间暴露在X射线下,这不仅对医生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还可能影响手术精度。因此,应尽量减少X射线的使用时间,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三、介入血管手术预防措施
3.1 提高穿刺技术
手术医生应经过严格的培训,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在穿刺过程中,要准确选择穿刺点,避免反复穿刺同一血管,减少血管损伤。同时,要根据患者的体型、血管条件等因素调整穿刺角度和深度。对于桡动脉穿刺,要正确判断桡动脉的走行和深度,使用合适的穿刺针进行穿刺。充分的术后压迫止血也是预防出血和血肿形成的关键。
3.2 控制术后活动
告知患者术后保持穿刺肢体的制动,避免过早、剧烈的活动。一般来说,股动脉穿刺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24小时,穿刺侧肢体伸直,避免弯曲。桡动脉穿刺后,虽然可以适当活动,但也要避免用力握拳、提重物等动作。在患者卧床期间,要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如翻身、进食等,防止因肢体活动而引起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
3.3 血管解痉措施
为了预防血管痉挛,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可使用血管扩张剂。例如,对于容易发生痉挛的冠状动脉,可以在导管内注射硝酸甘油,扩张血管,减少痉挛的发生。同时,操作要轻柔,尽量减少导丝、导管等器械对血管壁的刺激。在推送器械时,要缓慢、匀速,避免强行通过血管狭窄部位。
3.4 预防血管夹层形成
手术医生要熟悉血管的解剖结构,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插入导丝、导管时,要确保在血管腔内正确的位置,避免损伤血管内膜。使用合适的器械,如带有亲水涂层的导丝和导管,能够减少对血管壁的摩擦。在进行血管造影等操作时,要合理控制造影剂的注射压力和速度,避免血管内膜因压力过高而受损。
3.5 抗凝和抗栓治疗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在心血管介入手术中通常需要使用抗凝和抗栓药物。在手术前,根据患者的情况评估出血风险,合理选择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等。在手术过程中,持续静脉滴注肝素,维持一定的抗凝状态。术后,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病情,继续使用抗凝药物一段时间,如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3.6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手术前后要注意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在手术前,要对患者的心脏功能进行评估,对于心功能较差的患者,要提前做好准备,如调整心脏药物的剂量、控制液体入量等。在手术过程中,避免操作引起的心脏负担过重,如防止造影剂注射过多、过快导致心脏容量负荷增加。如果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情况,要及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或者心脏起搏等支持治疗。
3.7 优化手术方案和操作技巧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管条件,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对于复杂的心血管病变,要充分考虑手术的风险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选择合适的介入器械和技术。例如,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中,对于多支血管病变或者血管严重钙化的情况,要权衡是选择单纯的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还是其他更复杂的技术。同时,手术医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巧,减少手术对心脏的不良影响。
3.8 过敏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在手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特别是对造影剂、海鲜等的过敏情况。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要进行过敏试验,虽然过敏试验不能完全排除过敏反应的发生,但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可在术前预防性地使用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苯海拉明等。在手术过程中,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过敏反应,要立即停止注射造影剂,并根据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轻度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皮疹等,可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要立即进行抢救,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注射肾上腺素、吸氧等措施。
3.9 预防造影剂肾病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谨慎使用造影剂。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肾功能,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造影剂的用量。如果患者的血肌酐升高,可考虑使用等渗造影剂,这种造影剂对肾脏的损害相对较小。同时,在手术前后要保证患者有足够的液体摄入,通过水化治疗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一般在术前数小时开始静脉输液,术后持续输液一段时间,以维持一定的尿量,减少造影剂在肾脏的停留时间。
3.10 静脉血栓预防
介入治疗后,患者应适当补液和多喝水,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饮食宜清淡,以果蔬及高纤维食物为主,避免油腻、高盐食物,禁烟、酒。术后应尽早下床活动,促进全麻患者肠道功能恢复,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此外,医务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术后发生血栓的风险,并采取机械预防、药物预防措施。
四、结论
介入血管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然而,手术风险不容忽视。通过提高穿刺技术、控制术后活动、采取血管解痉措施、预防血管夹层形成、抗凝和抗栓治疗、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优化手术方案和操作技巧、预防过敏反应、预防造影剂肾病以及静脉血栓预防等有效措施,可以显著降低介入血管手术的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术器械的持续更新,介入血管手术的风险将进一步降低,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