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中医总结出这些病因
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中医总结出这些病因
刘少丰 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中医内科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被称为“消渴病”,其核心病变部位聚焦于肺、胃、肾三大脏腑。其基本的病理机制在于阴津的严重亏耗以及燥热的过度旺盛。当消渴病持续发展,病情失去控制时,阴津的损耗会进一步影响阳气,导致热邪灼烧津液,进而引发血瘀。这一连串的病理变化会导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淤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最终导致脏腑器官受损。这些损害可能会表现为多种并发症,如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以及中风昏迷等。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先天禀赋、饮食、情志、房事等多个方面。
一、先天禀赋不足
在中医理论中,先天禀赋不足被认为是糖尿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的“先天禀赋”指的是个体在胚胎时期所获得的遗传物质和母体营养状况等因素所决定的基础体质。如果个体在胚胎时期由于母体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等原因导致先天禀赋不足,那么出生后就可能表现为体质虚弱、五脏柔弱等特征。尤其是肾虚,更是与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能化气生血,肾精不足则五脏失养,阴虚火旺,从而导致消渴病的发生。
二、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也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医经典《内经》中提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和“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过量摄入肥甘厚味的食物,如大鱼大肉、高糖甜食等,会导致胃脾受损,中焦淤滞,升降功能受阻,运化失调。湿浊变痰,时间久了会化热伤津,引发糖尿病。此外,过食辛辣、高脂、高热量的食物也容易导致身体上火,损耗津液,进而诱发糖尿病。因此,中医强调饮食要有节制,以清淡为主,避免过量摄入肥甘厚味的食物。
三、情志失调
情志失调也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郁气滞,进而引发中焦气机郁滞,形成肝脾气、肝胃气滞。这会进一步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饮食聚集而产生热,形成痰,从而变生糖尿病。另外,过度的劳心竭虑,比如长时间的思考和策划,也可能造成类似的后果。这种情绪的累积和压抑,最终可能转化为体内的火热,这种火热会不断消耗肺胃的阴津,从而引发消渴的症状。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中所说:“内心的忧愁和郁闷,就像自燃的内火,是消渴这种严重病症的根源。”因此,中医强调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志失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四、房事不节
房事不节也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原因。中医认为,过度劳累与频繁的房事生活,会导致肾精的严重亏损。当肾精不足时,体内虚火便会滋生,而这种虚火又会因为肾水的枯竭而愈发旺盛,反过来,肾水的枯竭又会因为虚火的旺盛而进一步加剧。最终,这种恶性循环会导致肾虚、肺燥、胃热等症状同时出现,从而引发消渴病。正如古代医籍《外台秘要·消渴消中》所述:“过度的房事劳累,会导致肾气的极度虚耗,使下焦部位产生热邪,热邪又会使得肾脏变得干燥,肾脏的干燥则会引发口渴的症状。”这深刻揭示了消渴病的发病机理与过度劳累和房事不节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中医建议要适度控制房事,避免过度损耗肾精。
五、久坐少动
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久坐少动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然而,这种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却是极为不利的。中医认为,久坐少动会导致脾气呆滞,运化失常。脾气受损后,胃气也会受到伤害,导致脾胃虚弱。脾无法正常散精,精微物质无法正常转化,就会形成湿、痰、浊、膏等物质,时间久了就会化热,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因此,中医强调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促进气血流通。
六、其他因素
在中医的视角里,糖尿病(消渴病)的发病机理相当复杂。除了上述的上消、中消、下消等主要原因外,年龄的增长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体质也随之下降,这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同时,长期患病也会不断消耗人体的正气,使得机体更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因此,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七、注意事项
1.当发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时,应立即就医以明确是否为消渴症(糖尿病)。一旦确诊,若需住院治疗,应积极配合以免病情恶化。
2.对于老年人,由于其症状可能不明显,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尿糖和血糖检查。在日常生活中,调整生活规律至关重要,确保按时起居有助于糖代谢的平稳。同时,每周应测量体重以作为饮食调整和疗效评估的依据。
3.饮食方面,应减少高糖食物和根茎类蔬菜的摄入,如土豆、白薯和山药,并适当限制水果的食用。
4.坚持适当的活动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可根据个人情况和兴趣选择活动方式,如健美操、打太极拳等,并持之以恒,以促进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因涵盖多个方面。通过对病因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糖尿病,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