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与治疗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与治疗

许天君 河南省桐柏县人民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听闻过这样的事例:某位老人不慎滑倒,看似平常的一摔,却导致了髋部骨折,后续的治疗与康复过程漫长而艰难,严重影响了老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这背后的 “元凶”,很可能就是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而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了解如何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对中老年人以及关注骨骼健康的人群来说,至关重要。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现状与危害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50 岁以上人群中,约 1/3 的女性和 1/5 的男性会在余生中遭遇骨质疏松性骨折。髋部、椎体、腕部等部位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发区域。这些骨折不仅给患者带来剧烈疼痛、肢体功能障碍,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等,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以髋部骨折为例,约 20% 的患者会在骨折后的一年内因各种并发症离世,存活者中也有超过半数的人无法恢复到骨折前的活动能力。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成因

骨量流失与骨结构改变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代谢逐渐失衡,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量不断减少。同时,骨小梁变细、断裂,骨皮质变薄,骨结构变得稀疏脆弱,就像一座年久失修的房屋,墙体逐渐被侵蚀,变得难以承受外界压力,轻微的外力作用就可能引发骨折。

激素水平变化

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大幅减少。雌激素对骨骼具有保护作用,它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雌激素水平下降后,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量快速流失,使得绝经后女性成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危人群。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雄激素水平也会逐渐降低,同样会影响骨代谢,增加骨折风险。

不良生活方式

长期吸烟、过量饮酒、咖啡因摄入过多、缺乏运动以及日照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对骨骼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吸烟会影响骨细胞的血液供应,干扰骨代谢;酒精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导致骨量减少;过量咖啡因会增加尿钙排泄,降低肠道对钙的吸收;缺乏运动使骨骼得不到足够的应力刺激,骨量难以维持;日照不足则影响维生素 D 的合成,而维生素 D 对钙的吸收和利用至关重要。

药物与疾病因素

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等,长期使用会干扰骨代谢,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此外,一些慢性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也会影响骨骼健康,导致骨量丢失,使患者更容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养成

合理饮食:均衡的饮食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基础。应确保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 D。钙的良好来源包括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豆制品、鱼虾贝类、坚果等食物中也富含钙。维生素 D 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除了从食物(如深海鱼类、蛋黄等)中获取外,适当晒太阳也是补充维生素 D 的重要途径。一般建议每天晒太阳 15 - 30 分钟,让阳光直接照射皮肤,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 D。此外,还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 K 等营养素,它们对骨骼健康也起着重要作用。

适量运动:规律的运动能增加骨密度,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平衡能力,从而降低骨折风险。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建议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在每分钟 100 - 120 步左右;也可进行 2 - 3 次力量训练,如使用轻量级哑铃进行简单的手臂屈伸练习,或进行腿部的深蹲练习等。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和受伤。

戒烟限酒:戒烟和减少酒精摄入对骨骼健康大有裨益。戒烟可以减少对骨细胞的损害,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限制酒精摄入,每天男性饮酒量不超过两个标准饮酒单位(一个标准饮酒单位相当于 14 克纯酒精,约为 350 毫升啤酒、150 毫升葡萄酒或 45 毫升白酒),女性则应更少,可降低酒精对成骨细胞的抑制作用,有助于维持正常的骨代谢。

减少咖啡因摄入:尽量减少咖啡、茶以及一些含有咖啡因的饮料的摄入量。每天咖啡因摄入量不宜超过 400 毫克,大约相当于 4 杯咖啡(每杯约 200 毫升)。过多咖啡因会增加尿钙排泄,不利于骨骼健康。可以尝试用不含咖啡因的饮品替代,如花草茶、柠檬水等。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的合理使用

钙剂:对于饮食中钙摄入不足的人群,钙剂补充是必要的。常见的钙剂有碳酸钙、枸橼酸钙等。碳酸钙含钙量高,但需要在胃酸的作用下才能更好地吸收,因此建议随餐服用;枸橼酸钙则不依赖胃酸,吸收不受食物影响,更适合胃酸缺乏或服用抗酸药物的人群。一般来说,成年人每日钙摄入量应达到 800 - 1200 毫克,包括饮食摄入和钙剂补充。在补充钙剂时,应注意不要过量,以免增加肾脏负担,引发结石等问题。

维生素 D:维生素 D 缺乏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较为常见。补充维生素 D 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提高血钙水平,有助于维持正常的骨代谢。普通成年人每日维生素 D 摄入量建议为 400 - 800 国际单位,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者或日照不足的人群可适当增加剂量至 800 - 1200 国际单位。维生素 D 制剂有普通维生素 D(如维生素 D₂、维生素 D₃)和活性维生素 D(如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等。活性维生素 D 不需要经过肝脏和肾脏的代谢激活,可直接发挥作用,更适合老年人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但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防止高钙血症的发生。

定期骨密度检测

骨密度检测是评估骨骼健康状况、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建议 50 岁以上的女性和 65 岁以上的男性常规进行骨密度检测。对于有骨质疏松症家族史、长期使用影响骨代谢药物、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的高危人群,应提前进行骨密度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骨密度检测结果通常用 T 值表示,T 值≥ - 1.0 为正常; - 2.5 < T 值 < - 1.0 为骨量减少;T 值≤ - 2.5 为骨质疏松。如果检测结果提示骨质疏松,应积极治疗,以降低骨折风险。

家居环境安全改善

许多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在家庭环境中,因此改善家居环境安全至关重要。保持室内光线充足,尤其是在走廊、楼梯、卫生间等区域,避免因光线昏暗而导致摔倒。在卫生间安装扶手,方便起身和保持身体平衡;地面应保持干燥,避免有水渍、杂物,可铺设防滑地砖或防滑垫。家具摆放应合理,避免通道狭窄、障碍物过多,减少行走时碰撞的风险。床铺高度要适中,便于上下床。此外,穿着合适的鞋子也很重要,应选择鞋底有防滑功能、合脚舒适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或拖鞋行走。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方法

骨折复位与固定

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首先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和固定,以恢复骨骼的正常解剖结构,促进骨折愈合。复位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手法复位适用于一些简单的骨折,通过医生的手法操作,将骨折断端恢复到正常位置,然后采用石膏、夹板等外固定装置进行固定。手术复位则适用于复杂骨折、关节内骨折或手法复位失败的情况,通过手术切开,使用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内固定器械将骨折断端固定。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由于骨骼质量较差,在选择固定方式和内固定器械时,需要充分考虑骨骼的特点,确保固定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例如,可采用特殊设计的适合骨质疏松骨骼的锁定钢板,或增加螺钉数量、采用骨水泥强化等方法,提高内固定的把持力。

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骨折发生后,在进行骨折复位与固定的同时,应积极开展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以提高骨密度,增强骨骼强度,预防再次骨折。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双膦酸盐类:这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之一。双膦酸盐类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常见的双膦酸盐类药物有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等。阿仑膦酸钠一般每周服用一次,利塞膦酸钠每月服用一次,唑来膦酸则每年静脉输注一次。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时,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流感样症状等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发热、肌肉酸痛等,但通常症状较轻,且多在用药一段时间后逐渐缓解。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如阿仑膦酸钠需晨起空腹用大量清水送服,服药后保持站立或坐立 30 分钟以上,避免平卧,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降钙素类:降钙素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量丢失,同时还具有止痛作用,尤其适用于骨折后疼痛明显的患者。常用的降钙素制剂有鲑降钙素和鳗鱼降钙素。鲑降钙素可通过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或鼻喷等方式给药,鳗鱼降钙素一般为肌肉注射。降钙素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面部潮红、恶心、呕吐等症状,鼻喷制剂可能会引起鼻腔不适。长期使用降钙素可能会产生耐药性,一般建议使用时间不超过 3 个月。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如特立帕肽)能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形成,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特立帕肽需要每天皮下注射一次,治疗时间一般不超过 2 年。使用该类药物可能会出现高钙血症、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钙水平。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对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可选择性地作用于雌激素受体,发挥类似雌激素的作用,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雷洛昔芬每天口服一次,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潮热、下肢水肿、静脉血栓形成等。有静脉血栓病史、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禁用。

其他药物:近年来,一些新型抗骨质疏松药物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如地舒单抗等。地舒单抗是一种针对核因子 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地抑制 RANKL 与破骨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化和骨吸收。地舒单抗每 6 个月皮下注射一次,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可能会增加感染风险,使用时需密切关注。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恢复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进肿胀消退,缓解疼痛,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提高肢体功能。康复治疗应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全身状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一般在骨折固定后即可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初期主要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不产生关节运动,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仰卧位,双腿伸直,大腿肌肉绷紧,持续 5 - 10 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随着骨折愈合,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肢体负重训练等。例如,髋部骨折患者在骨折愈合良好的情况下,可在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逐步从部分负重行走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同时,康复治疗还包括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理疗等,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骨折愈合。此外,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预防跌倒,避免再次骨折。患者可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等,提高行走的稳定性。

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通过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补充骨健康基本补充剂、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及改善家居环境安全等,可以有效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一旦发生骨折,及时、规范的治疗,包括骨折复位与固定、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以及康复治疗等,对于促进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再次骨折至关重要。希望大家能重视骨骼健康,积极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让晚年生活更加健康、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