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血能查多少病?快速检测技术新进展
一滴血能查多少病?快速检测技术新进展
王丽辉 新密市曲梁镇中心卫生院
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近年来,“一滴血检测” 的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引发了不少关注。只需抽取一滴血,就能检测出多种疾病,这听起来似乎像科幻电影中的情节,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它正逐步成为现实。那么,一滴血究竟能查多少病?相关的快速检测技术又有哪些新进展呢?
一滴血检测的原理
一滴血检测通常是指通过对血液中的某些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来进行疾病诊断、监测或筛查的技术。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以是蛋白质、核酸、代谢产物等。其原理基于对血液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和分析,以确定被检测者是否患有某种疾病或处于某种疾病状态。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反映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状态,通过对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和分析,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一滴血检测通常采用的技术包括免疫学技术、基因检测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等。
免疫学技术中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较为常见。它的原理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在检测时,先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固定在固相载体表面,加入待检测的血液样本,如果样本中含有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就会与固定在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然后再加入带有酶标记的第二抗体,这种酶能够催化特定的底物发生显色反应,通过检测颜色的深浅,就可以判断样本中目标生物标志物的含量,进而辅助诊断疾病。
基因检测技术则主要聚焦于血液中的核酸。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为例,它能够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的 DNA 片段。在一滴血中提取 DNA 后,加入特定的引物、DNA 聚合酶、dNTP 等物质,经过高温变性、低温退火、适温延伸等多个循环,目标 DNA 片段会呈指数级扩增。扩增后的 DNA 可以通过凝胶电泳、荧光定量等方法进行检测分析,查看是否存在基因的突变、缺失、扩增等异常情况,这些异常往往与某些遗传性疾病、肿瘤等相关。
代谢组学技术关注的是血液中的代谢产物。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和疾病状态下,体内的代谢网络会发生变化,产生不同种类和含量的代谢产物。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分析技术,可以对一滴血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全面的检测和分析,构建代谢物谱。例如,在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某些糖类、脂类代谢产物的含量会出现特征性改变,通过分析这些变化,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
一滴血能检测的常见疾病
一滴血能检测的病症种类取决于所采用的检测方法和技术。通过不同的检测手段,一滴血在多种疾病的检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常规体检项目中,血常规是常见的检测内容。通过一滴血进行血常规检测,可以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和形态。白细胞数量的增多或减少,往往能辅助诊断感染情况,比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能升高,而某些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数量可能降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则可用于判断是否存在贫血,不同类型的贫血在红细胞的形态、大小等方面也会有不同表现。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异常与凝血方面的疾病相关,比如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血糖检测也是通过一滴血就能完成的重要项目。这对于糖尿病的诊断及监测血糖控制情况极为关键。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当血糖值超出正常范围,结合临床症状,就可能提示患有糖尿病。对于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定期通过一滴血检测血糖,能帮助他们了解自身血糖的波动情况,调整饮食、运动及治疗方案。
在传染病检测领域,一滴血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像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的病毒抗体检测,通过采集一滴血,利用免疫学检测技术,查看血液中是否存在针对这些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说明受检者可能感染过相应病毒,后续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明确感染状态,如病毒载量检测、肝功能检查(针对乙肝和丙肝)等,以评估病情并制定治疗方案。
血脂检测同样可以通过一滴血来实现,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的检测。这些指标的异常与高血脂症密切相关,而高血脂又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过高,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而可能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因此定期进行血脂检测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意义重大。
另外,对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抗核抗体等指标的初步筛查也可以借助一滴血完成。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导致的,抗核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筛查指标。当检测到抗核抗体阳性时,需要进一步做更详细的检查,如抗双链 DNA 抗体、抗 Sm 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的检测,以及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来综合判断是否患有某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一滴血检测的局限性
尽管一滴血检测在疾病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但它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不能作为诊断所有疾病的唯一依据。一滴血能检测的项目相对有限,虽然在血常规、血糖、部分传染病抗体、血脂、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指标等方面有应用,但对于肿瘤、内分泌疾病等复杂疾病,往往需要更专门的检测指标和方法。以肿瘤为例,很多肿瘤在早期,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可能并未明显升高,仅靠一滴血检测难以发现,还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如 CT、MRI、PET-CT 等)、组织活检等才能确诊。对于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疾病,虽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但仅靠一滴血检测甲状腺激素,可能无法准确判断病因,还需要进一步检测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自身抗体等多种指标,并结合甲状腺超声等检查。
血液检测结果的解读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某些指标的异常可能只是暂时的生理变化,不一定意味着患病。比如在剧烈运动后、情绪激动时,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可能会出现生理性升高;进食后短时间内,血糖也会升高。如果不结合受检者的具体情况,单纯依据一次异常的血液检测结果就判断患病,容易造成误诊。而且不同个体的生理状态和对疾病的反应不同,同样的血液指标在不同人身上可能有不同的意义。例如,老年人和年轻人的血常规正常参考范围可能存在差异,孕妇在孕期血液中的各项指标也会发生生理性改变。
对于许多疾病而言,一滴血检测不能替代其他重要的检查方法。对于心脏病,心电图能够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发现心律失常等问题,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些检查对于心脏病的诊断更为重要。对于脑部疾病,头颅 CT 或磁共振成像(MRI)能够清晰地显示脑部的结构,发现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等病变,是诊断脑部疾病的关键手段,一滴血检测在这些方面难以发挥同等作用。
人体疾病种类繁多,发病机制各异。有些疾病在早期血液指标可能无明显异常,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才能确诊。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在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记忆力轻度减退等症状,血液中的相关标志物可能还未出现明显变化,此时依靠一滴血检测很难发现,需要通过神经心理学测试、脑部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再如早期的肺癌,在肿瘤较小时,可能没有任何血液指标的异常,往往是通过胸部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发现。
快速检测技术的新进展
近年来,科研人员在一滴血快速检测技术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
2025 年 2 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任玉坤团队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教授周海舟团队联合攻关,研制出一种可在 30 分钟内进行多场景精准快速诊断的便携式多疾病核酸检测设备。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进展》,并入选当期亮点推荐论文。该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紧凑型高灵敏度光热等温扩增芯片,基于该芯片研发的核酸检测设备可同时检测多类型样本中的多种疾病。这种芯片上的核酸扩增可通过 LED 照明或阳光聚焦驱动的等温扩增实现,能在样品添加过程中自主富集核酸,检测限低至每微升 0.2 拷贝数。在对 120 份血清及鼻咽拭子临床样本的检测中,该设备实现了乙肝、丙肝、新冠、甲流及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检测准确率为 95%,特异性为 97.5%。这种便携式设备的出现,对于紧急手术或快速输血前的传染病筛查尤为重要,在公共卫生、临床诊断、突发传染病应对以及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等方面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网站健康日栏目 2024 年 7 月 24 日报道,一个新研究显示,仅仅一滴血可能会预测数十种疾病的发生。对一滴血蛋白 “特征” 分析可以预测 67 种疾病,包括血癌、退行性神经疾病、肺疾病和心衰等,这是研究人员在 7 月 22 日出版《自然》子刊《自然 - 医学》杂志上报告的。研究人员对从正在进行的英国生物库研究中的超过 4 万名随机选择受试者的血蛋白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参与者的电子健康记录,研究人员发现 5 种至 20 种蛋白与每种疾病最密切相关。在预测 67 种疾病方面,这些蛋白 “特征” 性能远远超过其他标准检测手段,比如血细胞计数、胆固醇水平、肾功能、血糖。这一研究成果为疾病的早期预测和诊断提供了新的方向,有望通过简单的血液检测实现多种疾病的早期识别,最终改善许多种疾病的预后。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宽禁带半导体光电探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开发出一种同时具备超快、高灵敏响应的氧化镓日盲光电探测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上。虽然这一成果并非直接针对一滴血检测,但这种高性能的光电探测器在生物医学检测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日盲光电探测器在火焰预警、安全通信、快速目标成像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生物医学检测中,或许可以用于更快速、灵敏地检测血液中的生物标志物,提升一滴血检测的速度和精度,为未来高灵敏深紫外探测应用在医疗检测方面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一滴血检测的应用前景与挑战
一滴血检测技术如果能够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未来的医疗领域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疾病预防方面,通过定期进行一滴血检测,能够实现对多种疾病的早期筛查。例如,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可以通过检测特定的基因标志物或相关生物标志物,提前发现患病风险,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调整生活方式、进行预防性治疗等,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一滴血检测的便携性和快速性优势将更加凸显。像前文提到的便携式多疾病核酸检测设备,能够在现场快速完成多种传染病的检测,无需将样本送往大型实验室,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诊断效率,有助于及时对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控制疾病的传播。而且,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在家中就可以利用简单的一滴血检测设备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如血糖、血脂等,并将检测数据实时传输给医生,医生根据数据调整治疗方案,实现远程医疗管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但该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从技术层面来看,虽然目前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要实现通过一滴血准确检测出更多复杂疾病,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例如在肿瘤早期检测中,现有的血液标志物检测方法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题,需要研发出更精准的生物标志物和检测技术。而且不同检测技术之间的整合和标准化也是一大难题,如何将免疫学技术、基因检测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等有机结合,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和规范,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临床应用角度,一滴血检测技术的推广需要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和接受。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优势和局限性,才能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合理应用。同时,还需要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新技术在不同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立完善的临床应用指南。从社会层面来看,公众对一滴血检测技术的认知和接受度也至关重要。需要加强科普宣传,让公众正确认识该技术的作用和局限性,避免过度依赖或误解检测结果。此外,检测成本也是影响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如何降低检测成本,使更多人能够受益,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滴血检测技术为疾病诊断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虽然目前存在局限性,但随着快速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疾病早期筛查、诊断和管理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未来,科研人员、临床医生、企业以及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克服技术、临床、社会等多方面的挑战,推动一滴血检测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