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不可怕 规范治疗有方法

房颤不可怕 规范治疗有方法

 何晓星 夏邑县第一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总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偶尔会感觉到自己的心脏突然像小鹿乱撞,跳动的节奏变得杂乱无章?这种情况如果频繁发生,那就需要警惕了,很可能是一种名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心脏疾病在作祟。房颤,作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虽然发病率高,且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并采取规范的治疗方法,是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的。

一、房颤是什么?

我们的心脏就像一座精密的 “房子”,心房和心室是主要的 “房间”,而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则像电路一样,指挥着心脏有节律地跳动。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由窦房结这个 “天然起搏器” 发起电信号,信号依次通过心房、房室结传到心室,使心脏规律收缩和舒张,维持血液循环。然而,当发生房颤时,心房内的电活动变得异常紊乱,原本有序的电信号被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所取代,导致心房无法正常收缩,而是快速无序地颤动。这种无序的颤动使得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泵血功能,不仅影响心脏的整体功能,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二、房颤的危害不容小觑

(一)影响心脏功能

房颤时,心房不能正常收缩,心脏的泵血功能受到影响。长期的房颤状态会导致心脏逐渐扩大,心功能下降,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活动耐力明显降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例如,一位原本热爱运动的老人,在患上房颤后,可能连日常的散步都变得气喘吁吁,无法像以前一样自如地活动。

(二)血栓形成与脑卒中风险增加

由于心房颤动,血液在心房内流动缓慢,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会随着血液循环流向全身各处,其中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脑卒中(俗称中风)。与正常人相比,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要高出数倍。据统计,房颤相关的脑卒中往往病情更为严重,致残率和死亡率更高。曾经有一位中年患者,因为忽视了房颤的治疗,突然发生脑卒中,虽经全力抢救保住了生命,但却留下了严重的肢体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三)其他并发症

除了脑卒中,房颤还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心力衰竭时,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导致全身各器官供血不足;而心肌梗死则是由于冠状动脉堵塞,心肌缺血坏死,严重威胁生命健康。这些并发症相互影响,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难度。

三、房颤的常见症状

(一)心悸

这是房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会明显感觉到心跳异常,心脏跳动的强度和频率都发生变化,可能会感觉心脏在快速跳动、跳动不规律,或者像有 “漏跳” 的感觉。有些患者形容心悸时的感觉就像心脏要从嗓子眼儿里跳出来一样,十分难受。

(二)胸闷、气短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患者会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这些症状会更加明显。比如爬几层楼梯后,正常人可能只是稍微有点气喘,但房颤患者则可能会感觉呼吸困难,需要停下来休息很长时间才能缓解。

(三)头晕、乏力

房颤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大脑供血不足,患者就容易出现头晕的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会晕倒。同时,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也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会感到乏力,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日常活动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四)脉搏异常

医生在为患者检查时,常常会发现房颤患者的脉搏节律不规则,强弱不等。与正常人规律的脉搏相比,房颤患者的脉搏跳动就像杂乱无章的鼓点,这也是房颤的一个重要体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房颤患者都会出现明显的症状。有些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可能症状非常隐匿,或者仅在体检时才发现房颤。因此,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有心脏病家族史者、高血压患者等,定期进行心电图等相关检查至关重要,以便早期发现房颤并及时治疗。

四、规范治疗房颤的方法

(一)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这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恢复和维持正常的窦性心律。常见的药物有胺碘酮、普罗帕酮等。胺碘酮是一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它对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都有较好的疗效,尤其适用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但使用胺碘酮时需要注意其副作用,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等,因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相关指标。普罗帕酮则适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它能有效终止房颤发作,但对于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应慎用。

抗凝药物: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关键环节,目的是预防血栓形成和降低脑卒中的风险。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华法林是一种经典的抗凝药物,价格相对便宜,但它的治疗窗很窄,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根据结果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抗凝效果的同时避免出血风险。新型口服抗凝药则具有服用方便、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过,具体选择哪种抗凝药物,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出血风险等进行综合评估后决定。

控制心室率药物:对于一些无法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可以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常用的药物有 β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䓬、维拉帕米)和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β 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主要通过抑制心脏的传导系统,减慢心室率,适用于大多数房颤患者。洋地黄类药物则对伴有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效果较好,它不仅能减慢心室率,还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但这些药物在使用时也都需要注意剂量和副作用,例如 β 受体阻滞剂可能会导致心动过缓、低血压等,钙通道阻滞剂可能会引起面部潮红、头痛等,洋地黄类药物过量还可能导致中毒。

(二)非药物治疗

导管消融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将导管经血管插入心脏,到达房颤发生的部位,利用射频电流或冷冻能量等消除异常的电活动病灶,从而恢复窦性心律。导管消融术对于阵发性房颤和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有较高的成功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导管消融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例如,一些大型心脏中心的导管消融手术成功率可达 80% 以上。但该手术也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一些病情复杂、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能不适合进行导管消融术。

心脏起搏器植入:对于某些房颤患者,特别是伴有严重心动过缓或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可以帮助维持适当的心率,保证心脏的正常功能。起搏器就像一个 “人工心脏节律调节器”,当心脏自身的节律出现问题时,起搏器会按照设定的频率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跳动。不过,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调整起搏器的参数,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病情严重且药物和导管消融治疗效果不佳的房颤患者,外科手术可能是一种选择。常见的外科手术方法有迷宫手术等,通过在心房内制造一系列的瘢痕组织,阻断异常电信号的传导,从而恢复窦性心律。外科手术治疗房颤的效果相对确切,但手术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因此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五、房颤患者的日常管理与预防

(一)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房颤患者至关重要。每晚应保证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良好的作息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减少房颤发作的诱因。例如,长期熬夜会导致身体内分泌失调,交感神经兴奋,容易诱发房颤。

合理饮食:饮食上要注意低盐、低脂、低糖,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咖啡、浓茶、酒精等饮料的摄入,因为这些都可能刺激心脏,加重房颤症状。同时,要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因为肥胖是房颤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适当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但房颤患者在运动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一般来说,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较为温和的有氧运动比较适合房颤患者。运动时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例如,患者可以从每天 15 - 20 分钟的散步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但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二)定期复查

房颤患者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都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复查的项目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凝血指标(如果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等。通过复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般来说,在开始治疗后的前几个月,患者可能需要每月复查一次,病情稳定后可以 3 - 6 个月复查一次。但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新的症状或不适,应随时就医。

(三)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许多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都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积极治疗这些基础疾病对于预防和控制房颤至关重要。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物,使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对于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调整饮食结构,适当运动,并根据病情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通过控制基础疾病,可以减少房颤的发生风险,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

房颤虽然是一种常见且具有潜在危害的心脏疾病,但只要我们对它有正确的认识,积极采取规范的治疗方法,并做好日常的管理和预防,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所以,房颤并不可怕,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它,与医生携手共同战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