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咳”个没完中医告诉你怎么回事
总是“咳”个没完中医告诉你怎么回事
张晓莉 新密市中医院 452370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感染、过敏、气候变化等。虽然咳嗽通常是一种良性症状,但它有时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影响生活。在中医视角下,咳嗽被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需要综合考虑治疗。
一、咳嗽的类型
咳嗽可以分为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两种类型。急性咳嗽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过敏等引起的,持续时间一般在3周以内。而慢性咳嗽则持续时间更长,一般超过8周,可能与长期吸烟、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慢性疾病有关。
另外,咳嗽的表现形式也有多种类型。干咳是指没有痰液排出的咳嗽,常见于病毒感染、支气管炎等。湿咳则是有痰液排出的咳嗽,可分为痰多和痰少两种类型。痰多湿咳是指咳嗽时痰液较多,可能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疾病有关。痰少湿咳则是指咳嗽时痰液较少,可能与哮喘、支气管痉挛等疾病有关。咳嗽的表现类型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除了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干咳和湿咳、痰多和痰少这些常见的咳嗽类型之外,中医还有更详细的分类方法。根据中医的理论,咳嗽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风寒咳:由于感受了外界的寒邪,导致肺气不畅而引起的咳嗽。
热邪咳:由于感受了外界的热邪,导致肺热而引起的咳嗽。
燥邪咳:由于气候干燥,导致肺部失去润泽而引起的咳嗽。
肺虚咳:由于长期失眠、劳累等原因,导致肺部气虚而引起的咳嗽。
肺阴虚咳:由于长期吸烟、情绪不稳定等原因,导致肺部阴液不足而引起的咳嗽。
根据不同类型的咳嗽,中医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确切的诊断咳嗽的类型非常重要,以便采取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在中医的理论中,咳嗽被视为一种症状,通常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外感风寒、肺热、燥热、肺气虚弱、肺阴虚、肝气郁结等。中医认为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导致肺部功能失调,从而出现咳嗽等症状。
中医治疗咳嗽的重点是通过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来恢复肺部的正常功能。中医通常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等多种方法。
例如,对于感受了外界的寒邪而引起的风寒咳,中医治疗通常会采用温阳散寒、祛风化痰的中药方剂,或者采用温针灸、温灸、拍打等方法来促进气血运行,消除风寒之邪,从而缓解咳嗽。
另外,中医还注重咳嗽与身体其他脏腑器官的关系。例如,肺与大肠有表里关系,如果肺热引起的咳嗽伴随便秘,中医会同时治疗肺和大肠,以达到整体平衡的治疗效果。
因此,中医强调咳嗽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且对身体的整体平衡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也强调心理因素对咳嗽的影响。情志不畅、情绪压抑、忧思过度等情绪问题都可能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引发咳嗽等症状。因此,中医治疗咳嗽不仅要针对具体的病因和症状,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整体情况,综合治疗。
中医的治疗理念是通过调整人体的内外环境,促进人体自身的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来治疗疾病。在中医的治疗中,通常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方法。
三、中医治疗咳嗽的方法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咳嗽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治疗原则是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川贝枇杷膏、小柴胡汤、清热解毒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润肺止咳、清热解毒、化痰止嗽等功效。
针灸治疗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或插入针头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咳嗽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肺经穴位、手太阴肺经穴位等。针灸治疗在临床上常与中药治疗联合使用,能够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推拿治疗是通过按摩和推拿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达到缓解肺部疼痛、增强免疫力等治疗效果。常用的手法有揉、推、拍、按、捏等。推拿治疗适用于急性和慢性咳嗽,可缓解咳嗽、痰多等症状。
四、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饮食调理对治疗咳嗽也非常重要,特别是选择易消化、清淡、温补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症状的作用。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食物,可以帮助缓解咳嗽症状:
梨:梨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常见的有鸭梨、雪梨等。可以生食或制成梨汁饮用,也可以用来煮汤或炖食。
蜂蜜:蜂蜜有润肺止咳、滋阴润燥的功效,可以用来制成蜂蜜水或蜂蜜柚子茶等饮品。
桔子:桔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类黄酮等营养成分,可以帮助增强身体免疫力,对于预防感冒和缓解咳嗽症状有一定作用。
红枣:红枣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可以用来制成红枣糯米粥、红枣山药汤等食品。
葱姜蒜:葱姜蒜有辛温解表、化痰止咳的作用,可以用来调味或煮汤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咳嗽症状比较严重或是长期不愈的患者,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饮食调理。
五、预防咳嗽的方法
1.加强锻炼:适当运动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感冒引起的咳嗽。
2.注意保暖:冬季和春秋季节气温较低,需要注意保暖。
3.停止吸烟:吸烟会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等症状
4.避免接触过敏源:对于过敏性咳嗽的人来说,应该避免接触过敏源,如花粉、灰尘、宠物等。
5.饮食调理:注意饮食卫生,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6.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经常洗手,保持室内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