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如何降低神经外科患者并发症风险

护理干预:如何降低神经外科患者并发症风险

申秀梅   林州市人民医院神外科

神经外科患者由于手术涉及人体最为复杂且关键的神经系统,术后身体机能恢复面临诸多挑战,并发症的出现不仅会延长患者的康复周期,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降低并发症风险,成为神经外科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助力神经外科患者平稳康复。

常见并发症概述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神经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术后因麻醉药物残留、长时间卧床、呼吸功能受限等因素,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极易滋生细菌,引发肺部感染。据统计,神经外科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在 10% - 30% 之间。肺部感染不仅会导致患者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影响气体交换,导致呼吸衰竭,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泌尿系统感染

神经外科患者常因留置导尿管,破坏了尿道的自然防御机制,为细菌入侵创造了条件。同时,术后患者身体抵抗力下降,也使得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大幅增加。泌尿系统感染可能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若未及时控制,细菌上行感染可引发肾盂肾炎等更严重的疾病。

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是神经外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虽然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后果极其严重。手术创伤、患者血压波动、凝血功能异常等都可能导致颅内出血。一旦发生颅内出血,颅内压急剧升高,压迫周围脑组织,可迅速导致患者意识障碍、肢体偏瘫,甚至危及生命。

深静脉血栓形成

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长期卧床,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加之手术创伤引起机体凝血功能亢进,容易在下肢深静脉内形成血栓。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发肺栓塞,这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并发症。有研究表明,神经外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约为 10% - 20%。

压疮

长时间卧床且身体活动受限的神经外科患者,局部皮肤持续受压,血液循环受阻,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压疮。压疮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伤口愈合,还可能继发感染,加重患者病情,延长住院时间。

护理干预措施

呼吸道护理

促进痰液排出: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训练。指导患者先深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屏气 3 - 5 秒,再用力咳出痰液。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采用雾化吸入治疗。通过雾化装置,将稀释痰液的药物,如氨溴索,转化为微小颗粒,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降低痰液黏稠度,促进排出。同时,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拍背时手指并拢,掌指关节屈曲 120°,指腹与大小鱼际肌着力,自下而上、由外向内,有节律地叩击患者背部,促使痰液松动排出。每天至少进行 3 - 4 次翻身、拍背操作。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对于意识不清或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考虑留置胃管,避免食物反流引起窒息。定期检查患者的吸氧装置,确保吸氧效果,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对于病情较重、呼吸功能较差的患者,必要时可采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泌尿系统护理

导尿管护理: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留置导尿管,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每天用碘伏棉球擦拭尿道口 2 - 3 次,保持尿道口清洁。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尿袋,一般导尿管每周更换 1 - 2 次,尿袋每天更换 1 次。在更换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导尿管和尿袋的连接处污染。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饮水量保持在 1500 - 2000 毫升左右,通过尿液的冲刷作用,减少细菌在尿路中的停留和繁殖。

观察尿液情况:密切观察患者尿液的颜色、量和性质。正常尿液应为淡黄色、清晰透明。若尿液颜色加深、浑浊、有异味,或出现血尿,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或其他问题,应及时进行尿常规检查,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预防颅内出血

病情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头痛、呕吐等症状。意识状态是反映颅内情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呼唤患者姓名、观察其对疼痛刺激的反应等方式,判断患者意识是否清醒、有无嗜睡、昏迷等情况。瞳孔的变化对于判断颅内病变具有重要意义,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灵敏,若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情况,可能提示颅内出血或脑疝形成,需立即报告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同时,关注患者头痛的程度、性质和部位,若头痛加剧、伴有频繁呕吐,可能是颅内压升高的表现,应及时进行头颅 CT 检查,明确诊断。

血压管理:严格控制患者的血压,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血压过高会增加颅内血管破裂出血的风险,过低则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影响脑组织的恢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基础血压水平,合理调整降压药物的剂量,将血压控制在适当范围内。同时,要注意避免患者情绪激动、剧烈咳嗽等导致血压波动的因素。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早期活动: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尽早进行肢体活动。术后第一天即可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如握拳、屈伸下肢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随着患者身体状况的改善,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坐起、床边站立、行走等。对于无法自主活动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定时为其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如关节活动度训练,每天进行 3 - 4 次,每次 15 - 20 分钟。

物理预防:可使用弹力袜、气压治疗等物理方法,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弹力袜应选择合适的型号,确保穿着舒适且能起到有效的压力作用。气压治疗通过周期性充气和放气,对下肢进行按摩,促进血液流动。一般每天进行气压治疗 2 - 3 次,每次 30 - 60 分钟。此外,还可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但在使用抗凝药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预防压疮

体位管理: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 2 - 3 小时一次,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在翻身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患者头部、颈部和身体在同一轴线上,避免扭曲。可使用气垫床、减压床垫等辅助设备,分散身体压力。对于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肘部等,可使用减压贴进行保护。

皮肤护理: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擦拭身体,尤其是容易出汗的部位,如腋窝、腹股沟等。对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要及时更换床单、衣物,使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皮肤,并涂抹适量的皮肤保护剂,保护皮肤屏障功能。同时,要仔细观察患者皮肤状况,查看有无发红、破损等迹象,一旦发现压疮早期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局部减压、使用促进皮肤愈合的药物等。

营养支持

合理安排饮食:神经外科患者术后身体消耗大,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来促进康复。在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增强免疫力的重要营养素,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及豆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可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同时,要注意控制脂肪和盐分的摄入,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过咸的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营养评估与补充:定期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根据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清蛋白等指标,调整饮食方案。对于无法经口进食或进食不足的患者,可考虑通过鼻饲、胃肠造瘘等方式给予营养支持。必要时,可补充肠内营养制剂或进行静脉营养支持,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提高身体抵抗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往往会因身体的不适、对疾病预后的担忧等原因,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惧等。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而对身体康复产生负面影响。医护人员和家属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行为表现等。患者可能会因为手术创伤、身体功能受限而情绪低落,表现为沉默寡言、唉声叹气等。家属应多与患者交流沟通,倾听其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给予关心和安慰。医护人员也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向其介绍疾病的治疗进展和康复情况,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心理支持与疏导: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心理支持与疏导。可以向患者介绍成功康复的案例,让其看到康复的希望。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其他病友交流经验,互相鼓励。对于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心理医生会通过心理评估,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治疗方案,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和康复过程。同时,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支持,也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神经外科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是一个系统而细致的工程,需要医护人员从多个方面入手,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有效的呼吸道护理、泌尿系统护理、病情监测、预防深静脉血栓和压疮、营养支持以及心理护理等,能够显著降低神经外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护理水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