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肿瘤患者的静脉通路维护
一文读懂肿瘤患者的静脉通路维护
呼晓宁 林州市人民医院放疗一科
肿瘤治疗过程中,静脉通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如同一条 “生命线”,为化疗药物、营养支持等治疗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正确维护静脉通路,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接下来,我们详细了解肿瘤患者静脉通路维护的关键要点。
一、静脉通路对于肿瘤患者的重要意义
肿瘤患者常常需要接受多周期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长期的营养支持等。这些治疗大多需要通过静脉途径给药。化疗药物毒性强,对血管刺激性大,普通外周静脉难以承受多次高浓度药物的冲击。而合适的静脉通路能将药物快速、准确地输送到血液循环中,保证药物疗效的同时,减少对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例如,在一些需要大剂量化疗药物冲击治疗的情况下,只有可靠的静脉通路才能确保药物足量、按时输入,为治疗癌症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对于一些无法正常进食或营养吸收不良的肿瘤患者,静脉营养支持通过静脉通路持续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和机能。
二、常见静脉通路类型及其特点
(一)外周静脉留置针
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静脉通路,通常用于短期治疗或对血管刺激性较小的药物输注。它由柔软的外套管和不锈钢针芯组成,穿刺成功后将针芯拔出,外套管留在血管内。优点是操作相对简单、费用较低,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但它留置时间有限,一般为 3 - 5 天,且不适用于输注强刺激性药物,因为长时间输注可能导致静脉炎、血管硬化等并发症。比如在一些肿瘤患者进行简单的血常规检查前需要短暂输液时,外周静脉留置针就较为适用。
(二)中心静脉导管(CVC)
CVC 是经皮穿刺,将导管插入中心静脉,如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等。其优点是可以长时间留置,一般能使用数月,能满足长期输液治疗需求。同时,中心静脉血流速度快,可快速稀释药物,降低药物对血管的刺激,适用于多种化疗药物及高渗性液体输注。不过,CVC 也存在一些风险,如穿刺过程可能出现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留置期间可能发生感染、血栓形成等问题。例如,对于需要多周期化疗且化疗方案中药物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患者,CVC 能提供较为稳定的静脉通路。
(三)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
PICC 是从外周手臂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穿刺,将导管尖端送至中心静脉。它结合了外周静脉穿刺的便捷性和中心静脉置管的优势。留置时间可长达一年左右,能有效减少频繁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且相对安全,感染风险低于 CVC。但 PICC 也有不足之处,如可能出现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并发症,且在穿刺部位的活动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中,PICC 由于其穿刺部位在手臂,不影响胸部手术伤口,应用较为广泛。
(四)植入式静脉输液港(PORT)
PORT 是一种完全植入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由埋植于皮下的注射座和插入中心静脉的导管组成。它可长期留置,使用期限可达数年,减少了患者对体外导管的担忧,日常生活不受限制,美观性好。同时,感染风险相对较低。然而,PORT 的植入和取出需要手术操作,费用较高。对于一些需要长期进行化疗且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肿瘤患者,PORT 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静脉通路的日常维护要点
(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无论何种静脉通路,穿刺部位的清洁至关重要。患者及家属要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对于外周静脉留置针,每天要查看穿刺部位周围皮肤是否发红、肿胀,如有异常及时告知护士。PICC 和 CVC 置管处一般每周需要进行 2 - 3 次换药,使用无菌透明敷料覆盖,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细菌侵入。PORT 在每次使用后,也要对穿刺座周围皮肤进行清洁消毒。例如,在患者洗澡时,可使用保鲜膜将穿刺部位包裹严密,避免沾水,洗澡后及时检查敷料是否有浸湿。
(二)避免过度活动
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在留置期间要避免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防止留置针移位或脱出。对于 PICC 置管患者,穿刺侧手臂应避免提过重物品(一般不超过 5kg),避免做过度外展、旋转等动作,如游泳、打球等剧烈运动。CVC 置管患者要注意颈部和肩部活动不要过于剧烈,防止导管移位或牵拉。PORT 虽然对患者日常活动限制较小,但在植入初期,也应避免过度挤压或撞击埋植部位。比如,PICC 置管患者在穿脱衣服时要格外小心,尽量先穿置管侧手臂,后脱置管侧手臂,防止衣服摩擦导致导管移位。
(三)定期冲管和封管
定期冲管和封管是预防静脉通路堵塞的关键措施。冲管是使用生理盐水将导管内残留的药物冲洗干净,封管则是使用封管液(如肝素盐水)充满导管,防止血液回流堵塞导管。外周静脉留置针在输液前后一般都需要用生理盐水冲管,输液结束后进行封管。PICC 和 CVC 通常每天输液前后都要冲管,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肝素盐水封管。PORT 在使用后必须立即用生理盐水冲管,再用肝素盐水封管,且即使长时间不使用,也需要每月进行一次冲封管维护。例如,在化疗间歇期,PICC 置管患者虽然没有输液,但仍需按时到医院进行冲封管,以确保导管通畅。
四、静脉通路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
(一)静脉炎
静脉炎是静脉通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穿刺部位血管发红、疼痛、肿胀,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其发生原因多与药物刺激、导管材质、留置时间过长等有关。一旦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可采用热敷(如用 50% 硫酸镁溶液湿热敷)或理疗等方法,促进炎症吸收。对于症状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等。例如,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刺激性药物后,若患者穿刺部位出现疼痛、发红,应高度怀疑静脉炎,需及时处理。
(二)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可分为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血栓性堵塞多因血液回流至导管内形成血栓所致,非血栓性堵塞可能由药物结晶、脂肪乳剂沉淀等引起。如果发现输液速度减慢或无法输液,应首先检查导管是否打折、受压。若排除这些原因,可尝试用 5 - 10ml 注射器轻轻回抽,看能否抽出回血。若仍无法解决,切不可强行推注,以免导致血栓脱落或导管破裂。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根据情况采用尿激酶等溶栓药物进行溶栓处理,或更换导管。比如,PICC 置管患者在输液时发现液体滴注不畅,回抽无回血,就需要警惕导管堵塞,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三)感染
感染也是静脉通路的重要风险之一,可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疼痛加剧,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预防感染关键在于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做好穿刺部位护理。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拔除导管,并进行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治疗。例如,CVC 置管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且穿刺部位有红肿、渗液,应考虑感染可能,需立即就医处理。
肿瘤患者静脉通路的维护是一个长期且细致的工作,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通过了解静脉通路的类型、掌握日常维护要点以及及时应对常见问题,能有效保障静脉通路的安全、通畅,为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基础,助力患者更好地对抗病魔,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