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时间就是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时间就是生命

师磊 开封市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

急性心肌梗死(AMI),这一医学术语背后承载的是无数生命的紧急呼救。它是一种内科危急重症,由人体心脏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在古代,急性心肌梗死被称为“真心痛”,黄帝内经有云:“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一描述形象地揭示了该疾病的凶险程度。在现代社会,急性心肌梗死依然是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约100万人,每3名心梗患者中就有1人死亡,死亡率超过3成,且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因此,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把握黄金救治时间,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与成因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上,它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成因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是负责心脏血液供应的血管,多种原因可导致冠脉腔内出现粥样硬化斑块,如同下水管道出现垃圾堆积一样。如果不及时干预,就会出现排水不畅,导致心绞痛。而某些诱因致使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并导致冠脉完全闭塞,如同水管完全堵塞后完全不能排水一样,则会导致心肌细胞缺血坏死,此时称之为“心肌梗死”。

除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急性心肌梗死的其他成因还包括心肌桥、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栓塞等。这些成因都会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引发心肌梗死。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与识别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还是胸痛。胸痛部位一般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或至颈部、咽部、上腹部、背部上方等。患者有压迫、发闷、紧缩、灼烧等感觉。如果疼痛持续时间约3-5分钟左右,停止活动,平静心情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逐渐缓解,我们称为“心绞痛”。然而,一旦疼痛剧烈且持续时间长达半小时以上,伴随有烦躁不安、冒冷汗、恶心、呕吐、心慌、恐惧、偶有濒死感,甚至出现眼前发黑、晕厥等症状,我们就要高度怀疑是“急性心肌梗死”。

除了胸痛外,急性心肌梗死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气喘、心悸、低血压、休克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病情已经十分严重,需要立即就医。

识别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对症状的敏感性和警觉性。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胸痛持续不缓解时,应立即拨打120寻求专业帮助。同时,让患者立即停止活动,放置平卧位,控制紧张情绪。在等待120到来的过程中,可以嚼服300mg的阿司匹林,同时服用300-600mg的氯吡格雷或者180mg的替格瑞洛。如果家里有氧气设备,应立即予以吸氧。这些措施可以为后续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三、急性心肌梗死的危害与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的危害极大,它不仅会导致心肌细胞的坏死,还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1. 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肌细胞大量坏死,从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如果坏死的心肌细胞过多,就会导致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轻可重,轻者可能仅表现为心悸、胸闷等症状,重者可能引发晕厥、猝死等严重后果。

3. 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心肌细胞大量坏死,心脏的泵血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导致血压下降,引发休克。休克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抢救,就会导致患者死亡。

4. 心脏破裂: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心肌细胞坏死,心脏壁可能变得薄弱,容易发生破裂。心脏破裂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极高。

5. 其他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室壁瘤、附壁血栓、肺炎、肺栓塞等。这些并发症不仅治疗难度大,而且预后较差。

四、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与抢救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与抢救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协作和综合治疗。治疗的目标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并处理各种并发症。

1. 急症治疗:急症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关键。一旦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应立即采取急诊介入或溶栓的方法,尽快开通堵塞的冠状动脉。急诊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将支架植入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从而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溶栓治疗则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使血栓溶解,从而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挽救濒死的心肌,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

2. 一般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吸氧、镇静止痛等。卧床休息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有利于心肌的恢复。吸氧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心肌的缺氧状态。镇静止痛则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情绪,有利于病情的稳定。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硝酸甘油、美托洛尔等改善心肌供血和减轻心脏负担的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缓解心绞痛症状,减轻心肌的缺血缺氧程度。

4. 手术治疗:对于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或介入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等,可以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改善心脏功能。

5.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可以使用丹参、红花、人参等药物来改善心肌的缺血缺氧状态。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应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不能替代急症治疗和药物治疗。

五、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与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与康复同样重要。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而通过科学的康复措施,可以促进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1. 健康饮食:健康饮食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建议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量。同时,要控制食盐的摄入量,避免高血压的发生。适量饮酒也有助于降低心脏病的风险,但过量饮酒则会对心脏造成损害。

2. 坚持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从而降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时应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以及血栓形成等问题,从而增加患上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因此,戒烟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也要控制饮酒量,避免过量饮酒对心脏造成损害。

4. 控制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有助于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避免过度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的刺激,可以减少心脏的负担,有利于心脏的健康。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脏问题。对于有心绞痛家族史或其他心脏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重视定期体检。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情况,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对于已经发生过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康复措施同样重要。康复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康复、运动康复等。药物治疗可以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改善心肌供血和减轻心脏负担的药物等,以巩固治疗效果。心理康复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有利于病情的稳定和恢复。运动康复则可以通过适量的运动来增强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康复措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运动或不当用药导致病情恶化。

六、急性心肌梗死与时间赛跑的重要性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危急重症,时间就是生命。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黄金救治时间只有120分钟。急性心肌梗死从发病到开通梗死血管如果能在120分钟内完成,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每一分钟的延误都可能导致更多的心肌细胞坏死和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一旦怀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应立即拨打120寻求专业帮助。同时,在等待120到来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自救措施来为后续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如嚼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来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扩大;如测量血压和心率,如果血压不低于100/60mmHg,没有出现头晕、肢体活动障碍、意识障碍等低血压的表现,可以给予舌下含服1片(即0.5mg)硝酸甘油来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症状。但这些自救措施只是暂时的缓解手段,并不能替代专业的抢救治疗。因此,在等待120到来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冷静和稳定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导致病情加重。

七、结语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威胁着无数人的生命健康。但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和科学的抢救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警觉性和敏感性;同时,也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要立即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在等待抢救的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和稳定情绪;最后要记住:急性心肌梗死——时间就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