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镇痛:麻醉医生的又一重任
术后镇痛:麻醉医生的又一重任
白如平 唐河县人民医院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里,麻醉医生的主要职责似乎仅仅是在手术过程中让患者 “睡过去”,以保证手术能够顺利进行。然而,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对患者舒适度、康复质量的日益重视,麻醉医生的工作范畴早已大幅拓展。术后镇痛,已然成为麻醉医生肩头的又一重要使命。
术后疼痛,不可小觑
术后疼痛是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普遍会面临的问题。这种疼痛绝非只是简单的 “皮肉之苦”,它对患者身体和心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从生理层面来看,术后剧烈疼痛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它会使患者的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的负担,对于本身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大大增加了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同时,疼痛还会影响患者的呼吸系统,导致患者不敢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使得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排出,容易引发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在消化系统方面,疼痛会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延长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导致患者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进而延缓身体的康复进程。
从心理角度来讲,术后持续的疼痛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长期处于疼痛状态下的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对后续的康复治疗产生抵触情绪。由此可见,有效的术后镇痛对于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麻醉医生如何应对术后疼痛
那么,麻醉医生究竟是如何承担起术后镇痛这一重任的呢?他们拥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药物镇痛
药物镇痛是术后镇痛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疼痛程度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药物镇痛方案。
阿片类药物在术后镇痛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像吗啡、芬太尼等,它们能够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有效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发挥强大的镇痛作用。对于一些大型手术,如开胸手术、腹部大手术等,术后疼痛较为剧烈,阿片类药物往往是镇痛方案的核心。然而,阿片类药物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便秘等。因此,麻醉医生在使用这类药物时,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式,以在保证镇痛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术后镇痛的常用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来达到减轻疼痛和炎症的目的。与阿片类药物相比,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尤其适用于轻、中度疼痛的患者。例如,在一些骨科的小手术,如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关节镜手术等,以及妇产科的剖宫产术后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常常被作为基础的镇痛药物使用。而且,将非甾体类抗炎药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还可以发挥协同镇痛作用,在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的同时,增强镇痛效果,进一步降低阿片类药物副作用的发生风险。
区域阻滞
区域阻滞是麻醉医生实施术后镇痛的又一有力武器。它是通过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身体的特定区域,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该区域所支配的部位产生麻醉作用,从而达到术后镇痛的效果。
臂丛神经阻滞在手部、上肢手术的术后镇痛中应用广泛。麻醉医生会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臂丛神经周围,使患者的上肢产生麻醉效果,有效缓解术后疼痛。这种方法不仅镇痛效果确切,而且对患者全身的影响较小,患者在术后能够保持清醒的意识,不影响正常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同样,硬膜外阻滞在腹部、下肢等部位手术的术后镇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会在患者的硬膜外腔留置一根导管,通过这根导管持续或间断地注入局部麻醉药物,阻滞相应节段的神经,为患者提供长时间的术后镇痛。硬膜外阻滞不仅可以有效减轻手术切口部位的疼痛,还能够抑制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区域阻滞技术不断涌现,如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借助超声技术,麻醉医生能够清晰地看到神经的走行和周围的组织结构,更加精准地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目标神经周围,大大提高了阻滞的成功率,同时减少了对周围血管、神经等组织的损伤风险。
患者自控镇痛(PCA)
患者自控镇痛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术后镇痛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PCA 装置通常由一个装有镇痛药物的注射器、一个控制装置和一条连接患者的管道组成。在术后,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通过按压控制装置上的按钮,自行给予一定剂量的镇痛药物,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这种镇痛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它能够满足患者个体化的镇痛需求。不同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和感受各不相同,通过 PCA,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疼痛情况随时调整药物的使用量,从而获得最佳的镇痛效果。另一方面,PCA 还可以增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参与感和自我控制感,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目前,PCA 主要分为静脉 PCA(PCIA)和硬膜外 PCA(PCEA)两种。PCIA 是将镇痛药物通过静脉途径注入患者体内,操作相对简便,适用于各种手术的术后镇痛。而 PCEA 则是通过硬膜外导管给予药物,其镇痛效果更为确切,尤其适用于腹部、下肢等手术的术后镇痛,但对操作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
术后镇痛的实施过程
当患者进入手术室接受手术时,麻醉医生就已经开始为术后镇痛做准备了。在手术开始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手术类型、既往病史等,以此来制定最合适的术后镇痛方案。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根据既定的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术后镇痛奠定基础。例如,对于计划采用硬膜外阻滞进行术后镇痛的患者,麻醉医生会在手术前就将硬膜外导管准确置入患者的硬膜外腔;对于需要使用阿片类药物进行术后镇痛的患者,麻醉医生会在手术结束前,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以减轻患者术后苏醒期的疼痛。
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会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反馈及时调整镇痛方案。如果患者采用的是 PCA,麻醉医生会向患者详细介绍 PCA 装置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患者能够正确使用。同时,麻醉医生还会定期回访患者,观察患者的镇痛效果、有无药物副作用等情况,对镇痛方案进行优化和完善。
术后镇痛的重要性
有效的术后镇痛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短期来看,术后镇痛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当患者不再被剧烈的疼痛所困扰时,他们能够更好地休息和睡眠,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同时,良好的镇痛效果还可以促进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活动,如早期下床活动等。早期活动不仅有助于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还能够加快胃肠功能的恢复,使患者能够更早地进食,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
从长远角度而言,有效的术后镇痛还有利于患者心理状态的恢复。避免了因长期疼痛导致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助于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更好地配合后续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良好的术后镇痛体验还能够提升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增强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信任。
术后镇痛已然成为现代医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麻醉医生则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凭借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运用多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为患者缓解术后疼痛,助力患者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