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视角解读糖尿病的防治
中医视角解读糖尿病的防治
关同军 社旗县人民医院中医门诊
在现代社会,糖尿病已成为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从中医的视角来看,糖尿病属于 “消渴病” 的范畴。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饮食不节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饮食日益丰盛,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摄入过多。这些食物在体内易化生为痰湿、积热,损伤脾胃。脾胃作为人体运化水谷的重要脏腑,一旦受损,其运化功能失常,就无法将食物中的精微物质有效地转化为气血,反而导致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进而形成血糖升高。例如,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品、甜食等高热量食物,脾胃负担过重,就容易引发消渴病。
情志失调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也起着关键作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之中。中医讲 “肝主疏泄”,情志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化火。肝火旺盛会灼伤津液,使得体内阴液亏虚。而人体的阴液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阴液不足就无法制约阳气,阳气偏亢,从而消灼人体的津液,引发口渴多饮、多尿等糖尿病症状。比如,一些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上班族,精神高度紧张,情绪波动大,患糖尿病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禀赋不足也是糖尿病的一个潜在因素。有些人先天体质较弱,五脏六腑功能本就不够强健,尤其是肾脏功能。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若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就会影响到人体的内分泌和代谢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饮食、情志等,就更容易引发糖尿病。家族中有糖尿病遗传史的人群,往往因禀赋不足,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下,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常见的证型。阴虚燥热证较为多见,此证型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随饮随渴,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苔黄干,脉滑数。这是由于体内阴液不足,虚热内生,燥热之邪灼伤津液,导致津液亏虚,从而出现一系列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在治疗上,中医常采用清热润燥、养阴生津的方法,常用的方剂有消渴方、玉女煎等。消渴方中重用天花粉以清热生津止渴,配以黄连、生地黄、藕汁等清热养阴之品,共奏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之效。玉女煎则以石膏、知母清胃泻火,熟地黄、麦冬滋肾养阴,牛膝引热下行,适用于胃热阴虚之消渴病。
气阴两虚证在糖尿病患者中也较为常见。患者表现为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这是因为糖尿病病程日久,阴液亏损,气随津耗,最终导致气阴两虚。此时,治疗应益气养阴,可选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生脉散中人参大补元气,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敛阴止汗,三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之效。六味地黄丸则是滋补肾阴的经典方剂,熟地、山药、山萸肉滋阴补肾,泽泻、茯苓、丹皮清泻肾火,补中有泻,寓泻于补。两方合用,既能补气,又能养阴,对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阴阳两虚证多见于糖尿病晚期患者。症状表现为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此证型是由于病情迁延不愈,阴损及阳,导致肾阳亏虚,肾失固摄,从而出现小便频数、混浊等症状。治疗时需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是常用的方剂。金匮肾气丸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加入肉桂、附子温补肾阳,鼓舞肾气,使肾阳振奋,肾气得固,从而改善阴阳两虚的症状。
中医在糖尿病的防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其中饮食调理至关重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宜清淡,多食用粗粮、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玉米、燕麦、荞麦等粗粮,它们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控制血糖。蔬菜方面,苦瓜、芹菜、菠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苦瓜,中医认为其味苦性寒,具有清热泻火、解毒降糖的功效。现代研究也发现,苦瓜中含有苦瓜皂苷等成分,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芹菜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具有平肝清热、祛风利湿的作用,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尤为适宜。在饮食搭配上,要注意控制总热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 50% - 60%,蛋白质占 15% - 20%,脂肪占 20% - 30%。同时,要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以免血糖波动过大。
运动疗法也是中医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助于降低血糖。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中医运动项目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能够调节呼吸,增强心肺功能,同时还能锻炼全身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练习太极拳时,身体各部位协调运动,能够使气血通畅,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八段锦则通过八种不同的动作,对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锻炼,具有舒展筋骨、调理脏腑的功效。例如,“双手托天理三焦” 这一式,通过双手上举,拉伸身体,能够调节三焦功能,促进全身气机的通畅。糖尿病患者每周应坚持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将运动时间分散到每天进行,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随身携带糖果等食物,以防低血糖的发生。
中医的穴位按摩对糖尿病的防治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按摩足三里能够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每天用手指按压足三里穴位,每次按压 5 - 10 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为宜。三阴交在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它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按摩三阴交可以滋阴补肾、健脾益气、调肝养血,对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有一定帮助。涌泉穴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按摩涌泉穴能够补肾益精、平肝息风、醒脑开窍。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后,按摩涌泉穴 10 - 15 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对糖尿病的防治也有积极作用。
中药调理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除了前面提到的针对不同证型的方剂外,一些单味中药也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如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黄芪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血糖代谢,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临床常用黄芪与其他中药配伍,用于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此外,人参、葛根、枸杞子等中药也被发现具有不同程度的降糖作用。人参能够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葛根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缓解糖尿病患者口渴多饮的症状;枸杞子滋补肝肾,现代研究发现其提取物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糖尿病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并发症的发生与糖尿病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例如,糖尿病肾病,中医认为主要是由于消渴病日久,肾阴亏虚,阴虚火旺,灼伤肾络,导致肾失封藏,精微物质外泄而出现蛋白尿等症状。在治疗上,中医注重滋阴补肾、活血化瘀,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两方合用,既能改善肾脏的阴虚状态,又能促进肾脏的血液循环,减少蛋白尿的产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则多因肝肾阴虚,目窍失养,加之燥热内生,灼伤目络所致。治疗时以滋补肝肾、凉血止血、明目为原则,常用杞菊地黄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杞菊地黄丸滋补肝肾明目,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改善眼部血液循环,从而延缓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在糖尿病的防治过程中,患者的自我管理也非常重要。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患者还要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合理饮食,坚持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医在糖尿病的防治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饮食调理、运动疗法、穴位按摩、中药调理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地控制血糖,缓解症状,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的优势,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个性化的防治方案,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