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固定很关键,创伤骨科教你做

骨折固定很关键,创伤骨科教你做

 李永芳 柘城中医院

骨折,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可能是一次意外的摔倒、一场激烈的运动碰撞,甚至是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导致骨骼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当骨折发生时,骨折固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关乎受伤部位能否顺利愈合,更对患者未来的肢体功能恢复有着深远影响。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骨折固定的相关知识,这也是创伤骨科医生们常常挂在嘴边强调的要点。

骨折固定的重要意义

骨折固定,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骨折断端保持在正确的位置,防止其移动,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减轻疼痛

骨折后,骨折断端会不断摩擦周围的组织,包括肌肉、神经、血管等,这是导致剧烈疼痛的主要原因。通过有效的固定,限制了骨折断端的活动,大大减少了这种摩擦,从而能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想象一下,一根断骨在体内不断晃动,每一次微小的位移都会牵动周围敏感的神经,而固定就像是给断骨加上了一道 “枷锁”,让它无法肆意妄为,疼痛自然也就减轻了许多。

避免二次损伤

骨折后的骨骼变得脆弱,断端尖锐,若不加以固定,在患者移动或受到轻微外力时,断端极易刺伤周围的血管、神经。例如,肱骨骨折若不及时固定,断端可能会损伤桡神经,导致手腕下垂、手指不能伸直等严重后果;股骨骨折的断端若刺破股动脉,将会引发大出血,危及生命。固定能让骨折断端保持相对稳定,避免这些可怕的二次损伤发生。

促进骨折愈合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需要骨折断端紧密接触、相对稳定。固定为骨折部位提供了稳定的力学环境,有利于骨折处血肿的机化、骨痂的形成和改造。就如同建造房屋,只有地基打得牢固稳定,才能顺利地往上盖楼,骨折固定就是为骨折愈合打下坚实的 “地基”,帮助骨骼更快、更好地愈合。

常见骨折固定方法

创伤骨科医生会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患者的年龄及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常见的骨折固定方法主要分为外固定和内固定两大类。

外固定

外固定是指在体外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的方法,它简单易行,对身体的创伤相对较小,适用于大多数骨折的初期处理。

小夹板固定:这是一种传统且常用的外固定方法,主要适用于四肢长骨的闭合性骨折,尤其是骨折部位比较稳定、复位后不易再移位的情况。医生会根据骨折部位的形状和大小,选择合适的小夹板,将其放置在骨折肢体的周围,然后用绷带或布带捆绑固定。小夹板固定的优点是能较好地保持骨折断端的位置,同时允许骨折部位有一定的微动,有利于骨折愈合。而且它可以随时调整松紧度,方便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例如,儿童的肱骨髁上骨折,很多时候就可以采用小夹板固定,效果良好。

石膏绷带固定:石膏绷带固定应用也十分广泛,它能根据肢体的形状塑形,固定效果可靠。常用于四肢骨折、关节脱位复位后的固定,以及某些骨科手术后的辅助固定。医生会将石膏绷带浸湿后,缠绕在受伤肢体上,待石膏硬化后,就形成了一个坚固的外固定支架。石膏固定的优点是固定范围广,能有效地防止骨折断端的旋转和移位。不过,石膏固定后肢体活动受限较大,而且拆除时需要特殊工具。比如,成人的胫腓骨骨折,复位后常用石膏管型固定。

外固定支架固定:外固定支架是通过在骨折部位的两端经皮穿入钢针或螺钉,然后在体外将这些钢针或螺钉连接到一个金属支架上,从而达到固定骨折的目的。这种固定方法适用于开放性骨折、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骨折,以及一些复杂的骨折。外固定支架的优势在于可以随时调整骨折断端的位置,而且便于观察和处理伤口,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例如,小腿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能为伤口的清创和愈合提供良好条件。

内固定

内固定是通过手术将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固定物,如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等,直接固定在骨折断端,使骨折部位在解剖复位的基础上达到坚强固定。

接骨板与螺丝钉固定:这是最常见的内固定方式之一。接骨板通过螺丝钉固定在骨折断端的两侧骨面上,将骨折断端紧密连接在一起。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骨折,尤其是关节内骨折、长骨干骨折等。接骨板固定的优点是固定牢固,能有效地维持骨折断端的位置,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可能会有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比如,肱骨近端骨折,常采用锁定接骨板进行固定。

髓内钉固定:髓内钉是插入骨髓腔内的一种内固定物,主要用于长骨干骨折。它通过髓内钉与骨骼的摩擦力以及锁钉的作用,将骨折断端牢固固定。髓内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良好,对骨折部位的血运破坏较小,有利于骨折愈合,而且术后患者可以早期负重。例如,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克氏针固定:克氏针是一种较细的金属针,常用于短小骨折或关节内骨折的固定。它操作简单,创伤小,可经皮穿入骨折断端进行固定。但克氏针固定的稳定性相对较差,一般需要辅助外固定。比如,手指骨折,常采用克氏针固定。

骨折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骨折固定后,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患者还需要注意许多事项,以确保骨折顺利愈合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观察肢体情况

固定后,要密切观察固定肢体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肿胀情况。如果肢体皮肤发紫、发凉、麻木或疼痛加剧,可能是固定过紧,影响了血液循环,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调整。例如,石膏固定后,若发现手指或脚趾皮肤颜色变深,且感觉迟钝,可能是石膏压迫过紧,需要及时松解。

合理进行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期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在骨折固定后的初期,主要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运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和舒张,如握拳、伸指、足趾屈伸等动作。随着骨折的愈合,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进行主动或被动的关节屈伸锻炼。但要注意,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比如,上肢骨折固定后,早期可进行握拳、腕关节屈伸活动,后期逐渐增加肘关节、肩关节的活动。

饮食与营养

骨折愈合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患者应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鱼虾、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生长的重要原料,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维生素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此外,要避免吸烟和饮酒,因为尼古丁和酒精会影响骨折愈合。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通过 X 光等检查,了解骨折愈合的情况。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决定何时拆除固定物或进行进一步的康复训练。一般来说,骨折后的前几个月复查较为频繁,之后根据愈合情况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

骨折固定在骨折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骨折固定的相关知识,无论是对于患者在受伤后的紧急处理,还是后续的康复过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大家通过本文,能对骨折固定有更深入的认识,在面对骨折时能够冷静应对,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