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女性为何易患肛肠疾病

孕期女性为何易患肛肠疾病

 张玉梅  河南省信阳市第二医院

怀孕生子对于每一位女性而言,都是一段充满幸福与期待的旅程。然而,在这期间,许多准妈妈可能会遭遇一些困扰,肛肠疾病便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据相关统计显示,孕期女性肛肠疾病的发生率高达 70% - 80%,这一数据着实令人惊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孕期女性成为肛肠疾病的 “高发人群” 呢?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背后的奥秘。

生理结构改变埋下隐患

怀孕后,女性身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孕激素的大量分泌是一个重要因素。孕激素会使肠道平滑肌松弛,减缓肠道蠕动的速度。原本顺畅的食物运输过程变得缓慢,食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大便干结,难以排出。这就如同道路上的车辆行驶速度减慢,容易造成交通堵塞,而干结的大便就如同堵塞在肠道 “道路” 中的障碍物,给排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长期用力排便,会增加肛门直肠部位的压力,进而引发肛肠疾病。

随着胎儿在子宫内逐渐发育长大,子宫也随之不断增大。增大的子宫如同一个沉重的 “包袱”,压迫到了盆腔内的血管和肠道。当直肠静脉受到压迫时,血液回流受阻,静脉内压力升高,就像水管被挤压后水流不畅,容易导致静脉扩张、迂曲,形成痔疮。据研究表明,怀孕 20 周左右,约有 50% 的孕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直肠静脉受压情况,而到了孕晚期,这一比例更是高达 80% 以上。同时,肠道受到压迫后,蠕动功能进一步受到影响,加重了便秘的症状,使得肛肠疾病的发生风险进一步增加。

饮食习惯改变的影响

孕期女性往往会为了满足自身和胎儿的营养需求,摄入更多的食物。然而,在饮食结构上,如果不加以合理调整,很容易陷入误区。有些准妈妈可能会过度摄入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如肉类、奶制品等,而忽视了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膳食纤维就像肠道的 “清洁工”,能够增加粪便的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顺利排便。一旦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大便就会变得干结,排便困难,增加了肛肠疾病的发病几率。相关调查发现,孕期膳食纤维摄入量不足的女性,肛肠疾病的发生率比摄入充足者高出 30% - 40%。

此外,孕期女性由于身体的变化,食欲和饮食习惯可能会发生较大改变。有些孕妇可能会出现食欲不佳的情况,进食量减少,这会导致肠道内食物残渣减少,不足以刺激肠道蠕动,从而引起便秘。还有些孕妇喜欢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虽然能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但却会对肠道和肛门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容易引发痔疮、肛裂等肛肠疾病。一项针对孕期饮食与肛肠疾病关系的研究显示,经常食用辛辣食物的孕妇,患肛肠疾病的风险是不常食用者的 2 - 3 倍。

运动量减少的负面作用

怀孕后,许多准妈妈出于对胎儿安全的考虑,会大幅减少运动量。孕期身体的负担加重,行动也变得不如以往灵活,这使得一些孕妇更倾向于长时间坐着或躺着休息。然而,运动量的减少会导致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肠道蠕动功能也随之减弱。就像一台机器长时间不运转,各个部件的功能会逐渐下降一样,肠道蠕动缓慢会使得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过度吸收,大便干结,增加了排便的难度。

缺乏运动还会使盆底肌肉松弛。盆底肌肉对于维持直肠和肛门的正常位置及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当盆底肌肉松弛时,直肠和肛门的支持力量减弱,容易导致直肠黏膜脱垂、肛门括约肌松弛等问题,进而增加了肛肠疾病的发生风险。据统计,孕期运动量不足的女性,肛肠疾病的发生率比保持适量运动的女性高出约 50%。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不仅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还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对预防肛肠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孕期女性的活动量减少,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肠道蠕动也会相应变慢。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使得大便干结,难以排出。长期如此,就会增加肛门直肠部位的压力,导致肛肠疾病的发生。同时,孕期激素水平的变化还会使盆底肌肉松弛,进一步削弱了对直肠和肛门的支持作用,使得直肠黏膜更容易脱垂,引发肛肠疾病。

孕期的一些特殊情况,如便秘时用力排便,会瞬间增加腹压,导致肛门直肠部位的静脉压力急剧上升,促使痔疮的形成或加重原有痔疮的症状。另外,孕期女性的免疫力相对较低,肛门周围的组织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引发炎症,如肛窦炎、肛周脓肿等,这些炎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可能会发展为更严重的肛肠疾病。

怀孕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特殊而美好的时期,但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的各种变化使得孕期女性成为肛肠疾病的高发群体。了解了这些导致孕期肛肠疾病高发的原因后,准妈妈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等,以降低肛肠疾病的发生风险,让孕期更加健康、舒适。如果不幸患上了肛肠疾病,也不必过于惊慌,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科学治疗,确保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