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也会突发心脑血管疾病

年轻人为何也会突发心脑血管疾病

 刘玉磊 方城县人民医院

在大众的传统认知里,心脑血管疾病似乎是中老年人的 “专利”,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关联不大。然而,近年来,临床数据显示,年轻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案例越来越多,这些本不该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剧,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敲响了警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心脑血管疾病这一 “老年病” 盯上了年轻人呢?让我们一同探寻背后的真相。

不良生活习惯埋下隐患

饮食无度

现代社会,美食琳琅满目,年轻人的饮食习惯却令人担忧。高油、高盐、高糖食物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最爱。油炸食品,如炸鸡、薯条,在制作过程中吸收了大量油脂,长期食用会使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升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在血管壁上逐渐形成斑块。这些斑块会使血管管腔变窄,阻碍血液流通,为心脑血管疾病埋下祸根。同时,过量摄入盐分,会让人体的钠水潴留,增加心脏负担,升高血压,而高血压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还有那些香甜诱人的各类甜品、含糖饮料,年轻人常常毫无节制地享用。过多的糖分进入人体后,若不能及时消耗,会转化为脂肪堆积,不仅引发肥胖,还会干扰人体正常的糖代谢和脂代谢,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缺乏运动

科技的进步让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也让很多年轻人变得越来越 “懒”。出行依赖汽车、电梯,日常工作长时间久坐于电脑前,业余时间又沉迷于手机、电脑游戏或追剧,运动量严重不足。身体长期得不到充分锻炼,新陈代谢减缓,脂肪无法有效消耗,体重逐渐上升,肥胖随之而来。肥胖不仅影响外在形象,更是多种疾病的温床,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缺乏运动还会使心脏功能减弱,血管弹性下降,血液循环不畅,一旦血管内出现血栓等异常情况,就极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熬夜成瘾

夜幕降临,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不是休息的信号,而是夜生活的开始。熬夜刷手机、玩游戏、聚会等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日常。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内分泌失调会导致激素水平失衡,例如促使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使血压升高;神经系统紊乱则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可能引发心律失常。而且,熬夜时人体处于应激状态,身体会释放炎症因子,导致血管内皮受损,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创造条件。长此以往,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大幅增加。

精神压力过大成 “隐形杀手”

工作压力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为了在职场中立足、晋升,他们常常需要长时间加班、高强度工作。长时间的精神高度紧张,使身体一直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长期如此,心脏负担加重,血管也会因持续的压力冲击而受损。同时,高压工作环境下,年轻人往往缺乏有效的休息和放松,身心疲惫,进一步削弱了身体的免疫力和调节能力,给心脑血管疾病可乘之机。

生活压力

除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也让年轻人不堪重负。购房、购车的经济压力,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的责任,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都像一座座大山压在年轻人身上。这些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情绪焦虑、抑郁,而不良情绪又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心血管功能。例如,焦虑情绪会促使体内分泌更多的皮质醇,干扰脂质代谢,升高血脂,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抑郁则可能影响心脏的自主神经调节,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不良嗜好雪上加霜

吸烟

香烟中含有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多种有害物质。尼古丁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同时还会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心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组织器官缺氧。长期吸烟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小板更容易聚集,形成血栓,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据统计,吸烟人群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比不吸烟人群高出数倍。

过量饮酒

适量饮酒或许对身体有一定益处,但年轻人往往难以把握饮酒的度。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波动,初期酒精会使血管扩张,血压短暂下降,但随后身体会做出代偿反应,使血压反弹升高。长期过量饮酒还会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肥厚、心脏功能减退,引发心肌病。此外,酒精会影响脂质代谢,升高甘油三酯水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环境因素不可小觑

空气污染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空气中的颗粒物(如 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不仅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还会通过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影响心血管系统。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会使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促进炎症反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而且,空气污染还可能诱发血管痉挛,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在雾霾天气频繁出现的地区,年轻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上升。

噪音污染

城市中,交通噪音、工业噪音、生活噪音无处不在。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会让人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睡眠质量。噪音还会刺激人体的应激系统,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研究发现,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音环境下的年轻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高于处于安静环境中的人群。噪音对心血管系统的慢性损害,逐渐积累,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遗传及基础疾病因素

遗传因素

部分年轻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会使患者体内的胆固醇代谢异常,血液中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从小就开始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如果家族中有早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年轻人更应警惕,定期进行相关检查,采取预防措施。

基础疾病

一些年轻人本身患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若未能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也极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的血管长期承受过高压力,血管壁会逐渐增厚、变硬,弹性下降,容易破裂出血或形成血栓;高血脂会导致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血管;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还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这些基础疾病就像一颗颗 “定时炸弹”,在年轻人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 “引爆” 下,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机。

年轻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并非偶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良生活习惯、精神压力、不良嗜好、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和基础疾病等,都在悄悄侵蚀着年轻人的心血管健康。为了自身的健康,年轻人应摒弃不良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远离不良嗜好,关注生活环境。同时,有家族遗传史或患有基础疾病的年轻人,更要定期体检,遵医嘱治疗,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毕竟,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不要让心脑血管疾病过早地夺走年轻人的活力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