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信号别忽视
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信号别忽视
刘玉磊 方城县人民医院
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约有 1700 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 30% 以上 。在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很多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信号并不了解,往往在病情严重时才发现,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信号,对于预防和及时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心脏疾病的早期信号
胸痛或胸部不适
胸痛是心脏疾病最常见的早期信号之一,但并非所有的胸痛都是由心脏病引起的,所以需要仔细辨别。典型的心脏病胸痛通常位于胸部中央或左侧,可放射至左臂、颈部、下巴或背部。疼痛的感觉可能是压榨性、闷痛、紧缩感或烧灼感,持续时间一般为几分钟到十几分钟。
比如,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等情况下,会突然出现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可在几分钟内缓解。这是因为在这些诱因下,心脏的需氧量增加,但冠状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发胸痛。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胸痛发作更为频繁,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缓解不明显,这意味着冠状动脉内的斑块不稳定,随时可能破裂,引发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立即就医。
还有一种情况是心肌梗死,其胸痛症状比心绞痛更为剧烈,常伴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疼痛可持续 30 分钟以上甚至数小时。这是由于冠状动脉完全堵塞,心肌严重缺血坏死所致,是极其危险的情况,若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
心悸
心悸是指自觉心跳或心慌,常伴有心前区不适感。正常情况下,我们一般不会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或浓茶后,可能会出现心悸,这多为生理性的,去除诱因后症状会很快消失。
然而,如果在安静状态下频繁出现心悸,或心悸伴有头晕、黑矇、晕厥、胸痛等症状,就可能是心脏疾病的表现。例如,心律失常患者会有心悸症状,像早搏,患者会感觉心脏突然 “停跳” 一下或有 “落空感”,之后又会出现强有力的心跳。房颤患者则会感到心跳紊乱、快速,像 “小鹿乱撞”。这些心律失常可能是心脏电生理活动异常导致的,严重时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引发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呼吸困难
很多人在剧烈运动后会出现呼吸困难,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休息后可很快恢复。但如果在轻微活动甚至安静状态下就出现呼吸困难,比如走几步路、爬一层楼梯就感觉气喘吁吁,或者夜间睡眠时突然因呼吸困难而憋醒,坐起后症状逐渐缓解,这就可能与心脏疾病有关。
以心力衰竭为例,由于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脏不能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引起肺循环淤血。早期,患者在活动时会出现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会感到呼吸困难,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即不能平卧,需要端坐位或半卧位才能缓解呼吸困难)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此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导致心脏内的血液分流,影响了肺部的气体交换,也会出现呼吸困难症状,且往往在儿童时期就有所表现。
容易疲劳
日常生活中,经过一天的忙碌工作或学习后,人们会感到疲劳,经过休息通常能恢复精力。但如果近期没有明显增加劳动强度或改变生活方式,却持续出现不明原因的极度疲劳,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这可能是心脏疾病的一个信号。
当心脏功能受损时,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就会使人感到乏力、疲倦。例如,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病变,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导致身体处于慢性缺血缺氧状态,患者会经常感到疲劳,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原本轻松就能完成的日常活动,如做家务、散步等,现在做起来都十分吃力。
水肿
水肿也是心脏疾病可能出现的早期信号之一,尤其多见于下肢。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会将组织间隙中的多余液体回流至心脏,但当心脏功能出现问题时,血液循环受到影响,液体就会在组织间隙积聚,形成水肿。
右心衰竭是导致下肢水肿的常见原因之一。右心负责将身体各部位回流的血液泵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当右心功能不全时,血液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水分从血管内渗透到组织间隙,首先出现在身体低垂部位,如下肢。一开始可能只是在脚踝部出现轻度水肿,用手指按压会出现凹陷,且凹陷部位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恢复原状,随着病情加重,水肿可逐渐向上蔓延至小腿、大腿甚至全身。此外,心包疾病如心包炎,由于心包积液等原因导致心脏舒张受限,也可能引起体循环淤血,出现下肢水肿等症状。
脑血管疾病的早期信号
头晕头痛
头晕和头痛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早期症状,但它们也可能由多种其他原因引起,如睡眠不足、精神紧张、高血压、颈椎病等,因此需要综合判断。
对于脑血管疾病而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导致头晕头痛的常见原因之一。TIA 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微血栓形成,引起局部脑组织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出现头晕、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还可能有一侧肢体无力、麻木或言语不清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一般不超过 24 小时,可自行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如果不及时治疗,约 1/3 的 TIA 患者会在 1 年内发展为脑梗死。另外,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血压突然升高,也会引起头晕头痛,这是因为过高的血压对脑血管产生较大压力,刺激血管壁的神经末梢所致。若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还会损伤脑血管,增加脑梗死、脑出血等严重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视力模糊或短暂性失明
眼睛的血液供应与脑血管密切相关,当脑血管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影响到眼部的血液供应,从而导致视力方面的异常。
例如,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一种严重的眼科急症,往往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的栓子堵塞了视网膜中央动脉,导致视网膜急性缺血,患者会突然出现单眼无痛性急剧视力下降,甚至短暂性失明。这种情况如果在数小时内得不到及时治疗,视网膜会因缺血时间过长而发生不可逆损伤,造成永久性视力丧失。另外,一些脑供血不足的患者,也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视力模糊,看东西不清楚,这是因为眼部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视网膜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言语障碍
言语障碍也是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早期信号。它主要表现为说话不清楚、含糊,难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者理解他人说话的内容有困难。
脑梗死是引起言语障碍的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当大脑中负责语言功能的区域,如优势半球的额叶下回后部(Broca 区)、颞上回后部(Wernicke 区)等部位因血管阻塞而发生缺血坏死时,就会出现相应的言语功能障碍。比如 Broca 失语,患者能够理解他人说话的意思,但自己说话费力,表达不流畅,往往只能说出一些简单的词语或短句;Wernicke 失语则表现为患者言语流利,但说的内容往往没有实际意义,且不能理解他人和自己所说的话。除了脑梗死,脑出血如果发生在语言功能区附近,也会破坏相关神经组织,导致言语障碍。
肢体麻木或无力
突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也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早期信号之一,需要高度警惕。这种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异常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可表现为一侧手臂、腿部或面部的麻木,感觉像 “蚂蚁爬” 或失去知觉,同时可能伴有肢体无力,拿东西不稳,走路时一侧腿发软、拖步等情况。
脑梗死和脑出血都可能导致这种症状。在脑梗死发生时,脑部血管堵塞,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相应支配区域的肢体就会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例如,大脑中动脉闭塞可引起对侧肢体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而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在脑内积聚,压迫周围脑组织,同样会影响神经功能,导致肢体麻木无力。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平衡失调或行走困难
平衡失调和行走困难也是脑血管疾病可能出现的早期症状。患者可能会感觉走路不稳,像喝醉酒一样,或者在行走过程中突然向一侧倾斜,难以保持身体平衡。
这可能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影响了大脑的小脑、脑干等与平衡和协调功能密切相关的区域。小脑负责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肉运动,如果小脑部位出现梗死、出血等病变,就会导致共济失调,患者会出现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动作不协调等症状。脑干则是人体的生命中枢,控制着呼吸、心跳、消化等重要生理功能,同时也参与了身体平衡和运动的调节。脑干病变会引起更严重的平衡障碍和行走困难,还可能伴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其他症状。
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信号多种多样,且有些信号容易被忽视或与其他疾病的症状混淆。因此,我们要提高对这些早期信号的认识,当身体出现上述异常表现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等,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