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科手术前,这些准备要做好
介入科手术前,这些准备要做好
张大雁 镇平县人民医院
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介入科手术作为一种微创且高效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中。然而,手术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手术过程中的操作,充分的术前准备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介入科手术前,患者和家属需要了解并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患者身体状况评估
在决定进行介入科手术之前,医生首先会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这就如同在一场战役前,将军要对自己的士兵进行全面的了解一样。
基础疾病排查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以高血压为例,如果患者血压控制不佳,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因血压波动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术后伤口的愈合情况。据统计,血糖长期控制不良的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比正常患者高出数倍。心脏病患者则需要评估心功能,因为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所以,患者务必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便医生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和应对措施。
血液检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血液检查项目是必不可少的。血常规可以反映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情况。如果患者贫血严重,可能需要在术前进行输血治疗,以保证手术过程中身体有足够的携氧能力。凝血功能检查能判断患者的止血能力,若凝血功能异常,手术中可能会出现出血不止的危险。肝肾功能检查则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因为介入手术中使用的一些药物和造影剂需要通过肝肾进行代谢。例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造影剂时,需要特别注意剂量的调整,以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引发肾功能衰竭。
心肺功能评估
通过心电图、胸部 X 光或 CT 等检查来评估心肺功能。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发现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问题。胸部影像检查能够观察肺部的形态和结构,判断是否有肺部感染、肺气肿等疾病。良好的心肺功能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对于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在术前进行相应的治疗和调整,如给予吸氧、改善心功能的药物等,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
术前生活调整
患者自身在生活方面也需要做出一系列的调整,为手术创造良好的身体条件。
饮食管理
术前一段时间,患者应遵循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影响手术的进行。例如,辛辣食物可能导致胃肠道黏膜充血,增加术中胃肠道反应的风险。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在手术前禁食禁水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来说,成人需要在术前 8 小时禁食固体食物,术前 4 小时禁水。这是为了防止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因呕吐而导致误吸,引发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休息与睡眠
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对于患者的身体恢复和手术耐受能力至关重要。术前过度劳累或睡眠不足会使患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力下降,增加手术风险。患者应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 7 - 8 小时的睡眠时间。可以通过听轻柔的音乐、泡热水澡等方式放松身心,促进睡眠。如果患者因紧张焦虑而难以入睡,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药物。
戒烟戒酒
长期吸烟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受损,分泌物增多,增加术后肺部感染的几率。酒精则会影响肝脏功能,干扰药物代谢,同时还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因此,患者在术前应尽量戒烟戒酒。研究表明,术前戒烟 2 - 4 周,可显著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戒酒 1 - 2 周,能减少酒精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提高手术安全性。
心理建设
面对手术,患者和家属难免会感到紧张和焦虑,而这种不良情绪可能会对手术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患者心理压力来源
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往往源于对未知的担忧,如手术是否疼痛、能否成功、术后恢复情况如何等。同时,疾病本身带来的身体不适和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也会加重心理负担。据调查,超过 80% 的患者在手术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这种焦虑可能会导致患者失眠、食欲减退,甚至影响手术配合度。例如,有些患者在手术台上因为过度紧张,血压急剧升高,给手术操作带来困难。
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家属和医护人员的陪伴与支持至关重要。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鼓励和安慰,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医护人员则要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的过程、优势、安全性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使患者对手术有更全面的了解,减少恐惧心理。例如,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展示手术操作流程,让患者心中有数。患者自身也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适当运动等方式来缓解紧张情绪。一些医院还设有心理咨询门诊,患者可以在术前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
术前准备细节
除了上述方面,还有一些具体的术前准备细节不容忽视。
皮肤准备
手术区域的皮肤清洁是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措施。在手术前一天,患者需要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对手术部位及周围皮肤进行清洁。例如,进行下肢血管介入手术,患者需要清洁整个下肢皮肤,包括腹股沟区域。清洁时应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皮肤。如果手术部位毛发较多,可能需要进行备皮,即去除毛发。备皮一般在手术当天进行,由医护人员操作,以确保皮肤清洁且完整,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药物准备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用术前药物。有些药物可能需要在术前继续服用,如抗高血压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以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有些药物则需要在术前停用,如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增加手术出血的风险。例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一般需要在术前 7 - 10 天停药。但具体的停药时间和注意事项,患者一定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此外,患者还需要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包括保健品和中药,因为某些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安全。
个人物品准备
患者在术前应准备好必要的个人物品。舒适宽松的病号服或睡衣是必不可少的,方便术后穿着和身体活动。准备好毛巾、牙刷、牙膏等洗漱用品,以保持个人卫生。同时,要准备好尿壶、便盆等生活用品,因为术后患者可能因身体不便,需要在床上解决大小便问题。另外,患者可以携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如书籍、音乐播放器等,在术后休息时用于放松心情。
签署知情同意书
这是手术前的重要环节。医生会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说明手术的目的、方法、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等情况。患者和家属在充分理解并同意手术方案后,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这不仅是对患者知情权的尊重,也是医疗程序的必要要求。在签署之前,患者和家属如有任何疑问,应及时向医生咨询,确保对手术相关信息完全清楚。例如,医生会告知患者介入手术可能存在的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血管损伤,对比剂过敏等风险,患者和家属在了解这些情况后,再做出是否接受手术的决定。
介入科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涉及多个方面,从身体状况评估到生活调整,从心理建设到具体的准备细节,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只有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才能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术后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