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后,日常生活护理要点
介入治疗后,日常生活护理要点
张大雁 镇平县人民医院
在现代医学领域,介入治疗凭借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成为众多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心血管疾病、肿瘤,还是其他一些病症,介入治疗都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介入治疗并非一劳永逸,治疗后的日常生活护理同样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巩固以及患者身体的康复。接下来,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介入治疗后日常生活中的护理要点。
术后初期的观察与护理
介入治疗结束后,患者首先会被送往恢复室进行一段时间的密切观察。这期间,医护人员会重点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对于患者家属而言,虽然不能直接参与专业的医疗监测,但也需要留意患者的一些基本状况。比如,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红润,有无苍白、发绀的情况;询问患者是否感觉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
在患者返回普通病房后,需要保持卧床休息。根据介入治疗的部位不同,卧床时间也有所差异。例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一般需卧床 6 - 12 小时,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以防止穿刺部位出血。在此期间,患者可能会因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感到不适,家属可以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小范围活动,如按摩未制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影响穿刺部位。
穿刺部位的护理至关重要。医护人员会定期检查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形成。患者和家属也要注意观察,如果发现穿刺部位有血液渗出,不要惊慌,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同时,要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一般来说,穿刺部位的敷料会在一定时间后由医护人员更换,在此期间,不要随意揭开敷料。
饮食调理
介入治疗后,合理的饮食对于身体恢复起着重要作用。在术后初期,患者的胃肠功能可能尚未完全恢复,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可以先从流食或半流食开始,如米汤、稀粥、藕粉等。随着身体的逐渐恢复,再过渡到正常饮食。
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食物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例如,每天可以吃一个鸡蛋、一杯牛奶,每周安排 2 - 3 次鱼肉。同时,要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像菠菜、西兰花、苹果、橙子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E、钾等营养素,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
需要注意的是,要控制盐和脂肪的摄入。高盐饮食会加重心脏负担,对于心血管介入治疗后的患者尤为不利。尽量减少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每天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 6 克以下。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会升高血脂,影响血管健康,也应少吃。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饮食上更要严格控制糖分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休息与活动
充足的休息是身体恢复的基础。介入治疗后,患者身体较为虚弱,需要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 7 - 8 小时为宜。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患者可以在睡前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放松身心,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以免影响入睡。
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活动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术后初期,可以先在床上进行一些简单的肢体活动,如翻身、抬腿、握拳等。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好转,可以在床边坐起,然后慢慢站立、行走。开始时,行走的时间不宜过长,以不感到疲劳为度,之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
对于一些进行了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运动时要特别注意监测心率。一般来说,运动时的心率不应超过(220 - 年龄)×80%。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告知医生。此外,避免在清晨进行剧烈运动,因为清晨人体的血压和心率相对不稳定,容易诱发心血管事件。可以选择在下午或傍晚进行运动,此时身体的各项机能相对较好。
心理调适
经历介入治疗,患者在身体上承受了一定的痛苦,心理上也往往会产生一些变化。焦虑、恐惧、担忧等情绪较为常见。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的睡眠、饮食,进而影响身体的恢复。因此,心理调适在介入治疗后的护理中不容忽视。
患者自身要积极调整心态,正确认识介入治疗。了解治疗的过程、效果以及恢复情况,有助于减轻不必要的担忧。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医学科普资料,或者与主治医生进行沟通,获取更多关于治疗和康复的信息。同时,患者家属也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家属要多关心患者,倾听患者的心声,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此外,患者还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方法来缓解心理压力,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患者平静心情,减轻焦虑情绪。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患者也可以适当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与朋友、家人交流,转移注意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
伤口护理
除了穿刺部位的护理外,如果介入治疗过程中有其他伤口,同样需要精心呵护。保持伤口周围皮肤的清洁,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定期更换伤口敷料。在更换敷料时,要注意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如有无红肿、渗液、疼痛加剧等异常表现。如果发现伤口出现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
伤口在愈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瘙痒的感觉,此时患者不要用手搔抓,以免抓破伤口,引起感染。可以通过轻轻拍打伤口周围皮肤的方式来缓解瘙痒。同时,要避免伤口受到外力的碰撞或摩擦,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伤口的刺激。
并发症的预防与监测
尽管介入治疗相对安全,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患者和家属需要了解一些常见并发症的症状,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例如,出血是介入治疗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除了穿刺部位出血外,还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鼻出血等情况。如果患者出现呕血、黑便、鼻出血不易止血等症状,应立即告知医生。
感染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术后要注意保持病房环境的清洁,减少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如果患者出现发热、寒战、伤口疼痛加剧且伴有脓性分泌物等症状,可能提示发生了感染,需及时就医治疗。
对于心血管介入治疗后的患者,还可能出现血管再狭窄的情况。因此,患者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进行复查,如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监测血管的恢复情况。同时,严格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预防血管再狭窄的发生。
药物管理
介入治疗后,患者通常需要服用一些药物来巩固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这些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压药、降糖药等。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更改用药方案。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例如,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一般需要在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抗凝药物华法林的剂量需要根据凝血功能监测结果进行调整,患者要定期到医院抽血检查凝血指标,并根据检查结果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剂量。
在服药过程中,患者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果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黑便等出血倾向,或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可能是药物不良反应所致,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或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介入治疗后的日常生活护理涵盖了多个方面,从术后初期的观察与护理,到饮食、休息、心理调适、伤口护理以及并发症的预防与监测和药物管理等。每一个环节都相互关联,对患者的身体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和家属要认真了解并做好这些护理要点,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促进身体尽快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