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的识别与干预策略

儿童多动症的识别与干预策略

 师鸿倩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第四人民医院

在我们周围,常常能看到一些活泼好动的孩子。他们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一刻也闲不下来。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的表现,但有些孩子的多动行为可能超出了正常范围,这时候就需要警惕儿童多动症的可能性。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其社交和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了解儿童多动症的识别方法与干预策略,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儿童多动症的症状表现

(一)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时易分心: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例如,写作业时,他们可能会频繁地被周围的微小动静吸引,窗外小鸟的叫声、邻居家的电视声,都能让他们停下手中的笔,望向别处,导致作业时间大幅延长,且错误百出。

难以专注于游戏或活动:即使在参与自己喜欢的游戏或活动时,他们也难以保持专注。玩拼图游戏时,可能拼了几块就跑去玩其他玩具;看动画片,没几分钟就开始坐不住,换频道或者离开座位。

经常忘事:日常生活中,这类孩子经常丢三落四,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忘带课本或文具。家长嘱咐的事情,转身就忘,比如让他们帮忙拿个东西,可能走到一半就被其他事物吸引,完全忘记自己要做什么。

(二)多动行为

手脚小动作多:在课堂上,他们很难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手脚不停地动,一会儿抖腿,一会儿转笔,或者不停地扭动身体,与周围安静听课的同学形成鲜明对比。

跑来跑去,难以安静:在学校操场或家里,他们似乎永远处于奔跑状态,一刻也闲不下来。即使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如图书馆、电影院,也难以控制自己,总想跑来跑去,发出噪音。

话多,打断别人:多动症儿童往往非常健谈,在课堂上未经老师允许就大声讲话,与同学聊天。在别人说话时,他们很难耐心等待,总是迫不及待地打断,插入自己的想法。

(三)冲动行为

做事不考虑后果:这类孩子常常在没有思考清楚的情况下就行动。例如,在马路上看到喜欢的玩具店,可能不看交通信号灯就直接冲过去;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可能突然推搡别人,仅仅是因为想引起对方注意,却没有考虑到这样做可能会让别人受伤。

情绪不稳定: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哭闹。得到的表扬不如其他同学多,就会立刻表现出愤怒、沮丧的情绪,甚至摔东西。

急于抢答问题:在课堂提问环节,老师的问题刚一出口,他们还没听完题目,就急忙举手抢答,答案往往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理解题目要求。

二、儿童多动症的识别方法

(一)家长和老师的观察

日常行为记录: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记录孩子的日常行为来判断。例如,准备一个小本子,记录孩子每天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行为的次数和场景。如果发现孩子在一周内,有超过 5 天出现类似行为,且每次持续时间较长,就需要引起重视。

与同龄孩子对比:将孩子的行为与同龄正常孩子进行对比。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明显比其他孩子好动,注意力更难以集中,冲动行为更多,那么可能存在问题。比如,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其他孩子都能安静地听老师讲故事,而自己的孩子却总是坐不住,四处走动。

(二)专业评估

心理评估量表:专业医生或心理专家会使用一些标准化的心理评估量表,如 Conners 儿童行为量表。家长和老师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填写量表,量表内容涵盖孩子的学习、社交、日常行为等多个方面。通过对量表得分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孩子是否有多动症倾向。

神经系统检查:为了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神经系统疾病,医生可能会对孩子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例如,检查孩子的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反射等。让孩子走直线、闭目站立、指鼻试验等,观察其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

精神状态检查:医生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观察孩子的情绪、思维、注意力等精神状态。询问孩子一些问题,如学校生活、兴趣爱好等,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和感受,同时观察孩子在交流过程中的表现,是否容易分心、情绪不稳定等。

三、儿童多动症的干预策略

(一)药物治疗

兴奋剂类药物:常用的兴奋剂类药物如哌甲酯,它可以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减少多动和冲动行为。一般分为短效和长效两种剂型。短效药物作用时间较短,需要每天多次服用;长效药物则可以持续作用一整天,一天只需服用一次,方便孩子在学校期间维持良好的状态。药物治疗通常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症状严重程度等因素调整剂量。

非兴奋剂类药物:对于一些不适合使用兴奋剂类药物的孩子,医生可能会选择非兴奋剂类药物,如托莫西汀。这类药物同样可以改善孩子的注意力和行为问题,其作用机制与兴奋剂类药物不同,但效果也较为显著。非兴奋剂类药物的优点是副作用相对较小,对孩子的食欲和睡眠影响较小。

(二)心理行为治疗

行为矫正:通过设定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奖励机制,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在家中制定一个行为表格,当孩子能够安静地完成作业 15 分钟,就可以得到一个小红花,积累一定数量的小红花可以兑换自己喜欢的礼物。同时,对于不良行为,如在餐桌上乱跑,要及时给予适当的惩罚,如减少当天的玩耍时间。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例如,教孩子在想要冲动行事时,先在心里默数 10 个数,让自己冷静下来,思考这样做的后果。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改变孩子的冲动行为。

社交技能训练:多动症孩子在社交方面往往存在困难,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组织小组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倾听他人讲话、如何与小伙伴合作完成任务、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等。

(三)家庭支持与教育

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为孩子制定一个规律的生活时间表,包括固定的起床、睡觉、吃饭、学习和玩耍时间。规律的生活作息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和大脑发育,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例如,每天晚上 9 点准时上床睡觉,早上 7 点起床,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

有效的沟通方式:家长要学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要耐心地询问原因,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比如,孩子因为在学校和同学打架而情绪低落,家长可以先安抚孩子的情绪,然后问清楚事情的经过,引导孩子思考更好的解决办法。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之间要避免频繁争吵,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家庭氛围。同时,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四)学校支持与教育

个性化教育计划:学校老师要根据多动症孩子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例如,为孩子安排单独的座位,减少周围环境对其干扰;在课堂上,适当增加提问次数,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布置作业时,根据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合理安排作业量和难度。

教师培训: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多动症相关知识的培训,让教师了解多动症孩子的行为特点和需求,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帮助多动症孩子,避免对他们产生误解和偏见。

同伴教育:通过开展同伴教育活动,让其他同学了解多动症,学会包容和帮助多动症孩子。例如,组织主题班会,介绍多动症的知识,鼓励同学们与多动症孩子友好相处,一起学习和玩耍,让多动症孩子在学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支持。

儿童多动症虽然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挑战,但通过及时的识别和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大多数孩子都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关注多动症儿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让这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