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后皮肤瘙痒难忍 可能是高磷血症在作祟
血透后皮肤瘙痒难忍 可能是高磷血症在作祟
王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主管护师
对于长期接受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来说,皮肤瘙痒是一个常见却令人困扰的问题。据统计,约60%至90%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症状,其中近半数患者表现为中重度瘙痒。这种瘙痒往往在夜间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许多患者尝试各种外用药物却效果不佳,殊不知这背后很可能隐藏着一个重要原因——高磷血症。
一 高磷血症为何会导致皮肤瘙痒
要理解高磷血症与皮肤瘙痒的关系,我们需要先了解磷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磷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少量分布在软组织和体液中。健康人的肾脏能够精确调节血磷水平,将其维持在0.81至1.45毫摩尔每升的正常范围内。
当肾功能严重受损时,肾脏排磷能力显著下降,导致血磷水平升高。长期高磷血症会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最终导致皮肤瘙痒:
1 直接刺激作用
过高的血磷可直接刺激皮肤内的神经末梢,激活瘙痒相关神经通路。研究表明,血磷水平与瘙痒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当血磷超过1.78毫摩尔每升时,瘙痒发生率明显增加。
2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高血磷会刺激甲状旁腺过度分泌甲状旁腺激素,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过高的甲状旁腺激素会改变皮肤感觉神经的敏感性,加重瘙痒症状。
3 皮肤钙磷沉积
长期高磷血症合并高钙血症时,钙磷产物容易在皮肤组织中沉积,形成微小的钙化结节。这些沉积物会刺激周围组织,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和瘙痒。
4 肥大细胞活化
高磷环境可促进皮肤肥大细胞活化,释放组胺、类胰蛋白酶等致痒物质。这解释了为什么部分患者使用抗组胺药物能暂时缓解症状。
二 如何判断瘙痒是否与高磷有关
并非所有的透析相关瘙痒都由高磷血症引起,其他常见原因包括:
皮肤干燥症,尿毒症毒素蓄积,周围神经病变,铁缺乏,过敏反应
高磷血症相关瘙痒具有以下特点:
瘙痒程度与血磷水平波动相关,通常为全身性瘙痒,无固定好发部位,常伴有皮肤抓痕、结节或色素沉着,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往往合并其他高磷血症症状,如骨痛、关节痛等
要确诊高磷血症是否为瘙痒主因,需要:
定期监测血磷、血钙、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记录瘙痒日记,观察与血磷变化的关联性,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瘙痒的疾病
三 高磷血症性瘙痒的综合治疗策略
1 严格控制血磷水平
这是治疗的根本,目标是将血磷维持在1.13至1.78毫摩尔每升范围内。
饮食控制:
限制高磷食物摄入,如加工食品、奶制品、坚果等,选择磷蛋白比低的食物,如鸡蛋白、适量瘦肉,避免含磷添加剂的食物,采用焯水等烹饪方法减少食物中的磷
充分透析:
保证每周足够的透析时间和次数
考虑使用高通量透析器
必要时采用血液透析滤过等强化清除方式
合理使用磷结合剂:
含钙磷结合剂(碳酸钙、醋酸钙)
非钙磷结合剂(司维拉姆)
铁基磷结合剂(柠檬酸铁)
需随餐服用,确保疗效
2 对症止痒治疗
皮肤护理:
使用温和无刺激的保湿剂,避免热水烫洗和过度搔抓,穿着透气柔软的棉质衣物
药物治疗:
局部使用辣椒素乳膏(0.025%至0.075%),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调节神经敏感性),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紫外线光疗(UVB)对部分患者有效
3 调节钙磷代谢
控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拟钙剂(如西那卡塞),严重者考虑甲状旁腺切除术
维持合适的血钙水平:
避免高钙血症,根据血钙水平调整含钙磷结合剂用量
四 患者日常管理要点
1 规律监测
每月至少检测一次血磷、血钙、甲状旁腺激素,定期评估瘙痒程度变化
2 用药依从性
磷结合剂必须每餐服用,勿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3 饮食记录
记录每日饮食,控制磷摄入量,注意隐藏的磷来源
4 皮肤护理
沐浴后及时使用保湿剂,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浴用品
五 需要警惕的严重情况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提示可能存在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就医:
瘙痒伴有皮肤溃烂、感染,出现明显的皮肤结节或钙化,合并严重骨痛或病理性骨折
血磷持续高于2.5毫摩尔每升
六 预防高磷血症性瘙痒的建议
1 早期干预
从慢性肾脏病3期就开始关注血磷,定期筛查甲状旁腺功能
2 全程管理
透析前就开始低磷饮食,透析后持续监测血磷
3 多学科协作
肾科医生、营养师、皮肤科医生共同参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结语
血透后皮肤瘙痒绝非小问题,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严重的高磷血症。通过系统的血磷管理、合理的药物治疗和细致的皮肤护理,大多数患者的瘙痒症状能够得到显著改善。患者应提高对高磷血症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定期监测相关指标,才能有效控制瘙痒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记住,良好的血磷控制不仅能缓解瘙痒,更能预防血管钙化、继发性甲旁亢等严重并发症,延长生存时间。如有持续不缓解的瘙痒症状,建议及时到肾内科专科就诊,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