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患者的"生命线"保卫战:血管通路日常呵护指南
血液净化患者的"生命线"保卫战:血管通路日常呵护指南
霍燕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净化中心 主管护师
对于依赖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的患者来说,血管通路不仅是治疗的通道,更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线"。无论是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导管还是人工血管,这些通路一旦出现问题,轻则影响透析效果,重则危及生命。因此,如何科学维护血管通路,延长其使用寿命,是每位血液净化患者和家属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本文将系统介绍各类血管通路的特点、常见并发症及全方位的日常护理方案。
一、认识血液净化的"生命线":血管通路类型解析
1. 自体动静脉内瘘(AVF)
通过手术将动脉与浅表静脉直接吻合,经过4-8周成熟后可使用。这是最理想的长期通路,具有感染风险低、使用寿命长等优势。
2. 人工血管移植内瘘(AVG)
当自身血管条件不佳时,采用人工血管连接动静脉。术后2-4周即可穿刺,但血栓形成和感染风险较自体瘘高。
3. 中心静脉导管(CVC)
分为临时性和带隧道带涤纶套(TCC)导管,适用于急需透析或无法建立内瘘的患者。虽然即插即用,但感染和血栓发生率最高。
二、血管通路的"健康警报":常见并发症识别
1. 血栓形成
表现为震颤/杂音减弱或消失、透析血流量不足。人工血管患者每月血栓发生率可达0.5-1.0次/年。
2. 感染风险
导管相关感染率高达35%,内瘘感染相对少见但后果严重。局部红肿热痛、发热寒战都是危险信号。
3. 血管狭窄
吻合口或穿刺部位狭窄会导致血流量下降,超声检查可发现血流速度增快(PSV>400cm/s提示显著狭窄)。
4. 窃血综合征
多见于高位内瘘,表现为肢体远端发凉、疼痛甚至溃疡,发生率为120%不等。
三、科学守护方案:血管通路日常维护要点
(一)通用护理原则
1. 清洁卫生管理
透析前用抗菌皂清洗通路侧肢体;导管患者保持敷料干燥,每周至少换药2-3次 ; 避免抓挠穿刺部位
2. 血流监测技巧
每日3次触摸震颤(如手机震动感);用听诊器监听"呼呼"样杂音 ;记录每次透析的血流量参数
3. 皮肤保护措施
穿刺部位完全愈合前避免沾水 ;使用无刺激护肤品防止皮肤皲裂 ;轮换穿刺点形成"绳梯式"穿刺模式
(二)分型护理策略
1. 动静脉内瘘专项护理
功能锻炼:术后2周开始握力球训练,每日3组,每组15分钟
穿刺管理:新瘘首次穿刺选择17G细针,血流量控制在180200ml/min
压力防护:避免测血压、抽血、负重等压迫行为
2. 人工血管特别关注
穿刺角度保持45度,采用阶梯式穿刺法
警惕假性动脉瘤,直径超过2倍血管需处理
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间隔至少1cm)
3. 导管维护重点
每次使用前后严格消毒肝素帽
避免牵拉扭曲,用固定装置妥善固定
封管时采用脉冲式正压封管技术
四、紧急情况应对:并发症的早期干预
1. 血栓应急处理
发现震颤消失立即就医(6小时内再通成功率>80%);可尝试轻轻按摩内瘘近心端(禁止粗暴挤压)
2. 感染防控措施
局部感染时每日消毒并外用抗生素软膏 ;出现发热立即进行血培养和导管培养
3. 出血控制方法
拔针后按压15-20分钟(人工血管需30分钟);压迫点应在皮肤穿刺点而非血管穿刺点
五、生活方式优化建议
1. 饮食管理
控制水分摄入(每日体重增长不超过1kg); 保证优质蛋白摄入(1.2g/kg/d) ; 限制高磷食物(血磷目标1.131.78mmol/L)
2. 运动指导
内瘘侧肢体避免剧烈运动 ;推荐步行、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导管患者避免游泳等水上活动
3. 用药注意事项
抗血小板药物需遵医嘱调整; 避免随意使用止血药物 ;慎用影响凝血功能的保健品(如鱼油)
六、专业随访体系
1. 定期超声评估
新瘘术后4、8、12周各检查1次
稳定后每3-6个月复查血管超声
2. 透析参数监测
动态观察静脉压变化(>150mmHg提示异常)
记录尿素清除指数(Kt/V应≥1.2)
3. 多学科协作
肾内科、血管外科、介入科联合随访
建立个人通路档案记录每次维护情况
结语
血管通路的长期维护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形成"三位一体"的守护联盟。通过科学的日常护理、规范的穿刺技术、及时的并发症处理,大多数通路可以使用35年甚至更久。记住:每一次正确的护理操作,都是对生命长度的延伸;每一分细致的关注,都是对生活质量的守护。建议每位患者建立个人通路护理日记,与主治医生保持密切沟通,让这条特殊的"生命线"持续为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