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猝死频发,如何预防潜在心血管风险?

年轻人猝死频发,如何预防潜在心血管风险?

段银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 急诊内科 主管护师

近年来,年轻人猝死的新闻屡见报端,令人痛心。许多人认为猝死是“突然发生、无法预防”的意外,但实际上,大多数猝死与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年轻人因长期熬夜、高压工作、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心脏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那么,猝死究竟有哪些诱因?如何识别早期预警信号?又该如何科学预防?本文将一一解答。  

 一、猝死的常见诱因  

猝死是指看似健康的人,在短时间内(通常为1小时内)因自然疾病突然死亡。年轻人猝死多与心血管系统异常有关,常见诱因包括:  

 1. 心肌炎  

心肌炎是年轻人猝死的重要诱因之一,多由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后未充分休息)引发。病毒侵袭心肌细胞,导致心肌水肿、坏死,严重时可引发恶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  

高危人群:  

 感冒、腹泻后仍剧烈运动者  

 长期疲劳、免疫力低下者  

 2. 心律失常  

部分年轻人存在先天或后天的心电活动异常,如:  

 Brugada综合征:一种遗传性心脏病,易引发室颤。  

 QT综合征:心脏电信号异常,可能导致猝死。  

 预激综合征:心脏额外传导通路,可能诱发快速心律失常。  

这些疾病平时可能无症状,但在熬夜、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可能突然发作。  

 3. 冠心病(隐匿性心肌缺血)  

过去认为冠心病是中老年病,但如今年轻人因高脂饮食、肥胖、吸烟等,冠状动脉早衰甚至急性心梗的案例增多。部分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不重,但因血管痉挛或斑块破裂,仍可能突发心梗。  

高危人群:  

 长期吸烟、酗酒者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  

 有家族早发冠心病史者(男性<55岁,女性<65岁发病)  

 4. 过度劳累与应激  

长期熬夜、高压工作会导致: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诱发心室颤动。  

 血压波动,增加动脉斑块破裂风险。  

 免疫紊乱,加重心肌损伤。  

典型案例:连续加班后突发猝死的“过劳死”。  

 5. 其他原因  

 肥厚型心肌病(运动员猝死常见原因)  

 主动脉夹层(多见于马凡综合征患者)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引发室颤)  

 

 二、猝死的早期预警信号  

猝死并非完全无迹可寻,以下症状可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1. 不明原因晕厥  

    尤其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晕倒,需警惕心律失常。  

2. 持续性胸闷、胸痛  

    劳累后胸痛,休息后缓解(可能是心绞痛)。  

    胸痛伴随冷汗、恶心(警惕心梗)。  

3. 心悸、心跳漏拍感  

    突然感觉心跳加速、不规律,或心脏“停跳一下”。  

4. 活动后气短、乏力  

    平时运动能力下降,轻微活动即呼吸困难(可能提示心功能减退)。  

5.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平躺时感觉憋气,需坐起才能缓解(可能为心衰早期表现)。  

注意:若上述症状反复出现,务必尽早就医,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  

 

 三、预防猝死的5大关键措施  

 1.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23点前入睡。  

 避免连续熬夜后剧烈运动(如通宵后打篮球)。  

 2. 科学运动,量力而行  

 避免突然高强度运动(如未经训练跑马拉松)。  

 运动时如出现胸痛、头晕,立即停止并就医。  

 推荐有氧运动: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  

 3. 定期体检,筛查隐患  

 基础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  

 高危人群加查: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Holter)、冠脉CTA(如有家族史)。  

 4. 管理情绪,释放压力  

 长期焦虑、抑郁会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通过冥想、社交、兴趣爱好等方式减压。  

 5. 戒除不良习惯  

 戒烟:吸烟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  

 限酒:过量酒精诱发心肌病和心律失常。  

 避免滥用药物:如兴奋剂、减肥药可能伤害心脏。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 有家族猝死史者  

    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如筛查Brugada综合征)。  

    避免竞技性体育运动。  

2. 长期伏案工作者  

    1小时起身活动,预防静脉血栓。  

    注意调节电脑屏幕高度,避免颈椎压迫血管。  

3. 运动员或健身爱好者  

    避免过度训练,关注运动后心率恢复情况。  

    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后补充电解质。  

 

 五、常见误区澄清  

1. “我年轻,不可能猝死”  

    猝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年轻人因忽视症状更危险。  

2. “体检正常就绝对安全”  

    常规体检可能漏诊隐匿性心脏病,需结合症状判断。  

3. “猝死无法预防”  

    多数猝死与可干预的风险因素相关,早发现可避免。  

 

 六、总结  

年轻人猝死并非不可预防,关键在于:  

1. 关注身体信号,不忽视胸闷、晕厥等症状。  

2. 养成健康习惯,规律作息、科学运动、合理饮食。  

3. 定期专项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者。  

心脏健康是生命之本,别让“年轻”成为忽视健康的借口。从今天开始,调整生活方式,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