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隐形 “守卫”:食安检测如何守护健康

餐桌上的隐形 “守卫”:食安检测如何守护健康

王玉兰  潢川县疾控中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日享受着丰富多样的美食,从清晨的面包牛奶,到午餐的丰盛菜肴,再到晚餐的精致餐点。然而,在这一道道美食背后,有一群隐形的 “守卫” 在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健康,那就是食品安全检测。它宛如一张严密的防护网,贯穿于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链条,确保我们入口的每一份食物都是安全、可靠的。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了解食安检测是如何在各个环节发挥关键作用,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的。

源头把控:土壤与水源检测

食品的安全,始于源头。农作物生长的土壤和灌溉水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安全性。土壤中若含有过量的重金属,如铅、汞、镉等,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这些重金属,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损害。例如,长期食用受铅污染土壤种植的蔬菜,可能会导致儿童智力发育迟缓,成人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水源同样至关重要,若水源受到工业废水、农药残留或微生物的污染,用于灌溉农作物或直接作为食品加工用水,会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为了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食安检测人员会定期对土壤和水源进行检测。对于土壤,会检测其重金属含量、酸碱度、农药残留等指标。检测方法多样,如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先进技术,精确测定土壤中各种重金属的含量。对于水源,除了检测常规的酸碱度、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外,还会重点检测微生物指标,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的含量。通过对土壤和水源的严格检测,一旦发现问题,可及时采取措施,如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对水源进行净化处理,从而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安全、健康的环境,从根本上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种植养殖环节:农药兽药残留检测

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过程中,农药和兽药的使用是常见的手段,旨在防治病虫害、促进生长和提高产量。然而,如果使用不当或违规使用,农药和兽药残留会残留在农产品和畜禽产品中,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例如,有机磷农药残留可能会抑制人体的胆碱酯酶活性,导致中毒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而兽药中的抗生素残留,长期摄入可能会使人体产生耐药性,降低抗生素在治疗疾病时的有效性。

食安检测在种植养殖环节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农药和兽药残留进行检测。对于农产品,检测人员会在收获前对农作物进行抽样检测,运用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专业设备,检测常见的农药残留种类和含量。在畜禽养殖方面,会对畜禽的饲料、饮用水以及畜禽产品(如肉类、蛋类、奶类)进行兽药残留检测。检测的兽药种类包括抗生素、激素、驱虫药等。例如,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可以快速检测肉类中的瘦肉精残留。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检测人员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进行操作,对检测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样品采集、保存、运输和分析检测等。通过对农药兽药残留的严格检测,能够及时发现超标的农产品和畜禽产品,防止其流入市场,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

加工环节:添加剂与微生物检测

食品加工环节是食品安全保障的关键阶段。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口感、保质期等,会添加各种食品添加剂。然而,如果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者使用非法添加剂,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比如,苏丹红作为一种非法的食品添加剂,曾被用于辣椒制品中,长期食用可能会致癌。此外,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条件不佳,还容易导致微生物污染,如细菌、霉菌、酵母菌等,这些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会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发食物中毒事件。

食安检测在食品加工环节主要针对食品添加剂和微生物进行检测。对于食品添加剂,检测人员会依据相关标准,对食品中的防腐剂、甜味剂、色素、抗氧化剂等各类添加剂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测。例如,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的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剂的含量,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使用范围和限量。在微生物检测方面,会对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法、快速检测试剂盒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通过对食品添加剂和微生物的严格检测,能够有效监督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行为,确保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合格的食品。

流通环节:包装与储存检测

食品从生产加工企业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漫长的流通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储存条件对食品安全有着重要影响。不合格的包装材料可能会释放有害物质,污染食品。例如,一些塑料包装材料中含有塑化剂,在与食品接触过程中,塑化剂可能会迁移到食品中,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造成干扰。此外,食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如果温度、湿度等条件控制不当,容易导致食品变质、发霉,微生物滋生,从而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食安检测在流通环节会对食品包装材料和储存条件进行检测。对于包装材料,会检测其卫生指标、物理性能以及有害物质迁移量等。例如,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塑料包装材料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迁移量。在储存条件检测方面,会对食品储存场所的温度、湿度、通风情况等进行监测,确保食品在适宜的环境中储存。同时,检测人员还会对流通环节中的食品进行定期抽检,检查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是否符合要求。通过对包装和储存环节的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保障食品在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

市场终端:抽检与快检相结合

在农贸市场、超市等食品销售终端,食安检测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确保市场上销售的食品符合安全标准,监管部门会采取抽检与快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测。抽检是指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从市场上随机抽取食品样品,送往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测。检测项目涵盖食品的各项安全指标,包括营养成分、添加剂、微生物、重金属等。通过抽检,可以对市场上食品的整体质量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不合格食品进行下架处理,追究相关企业的责任。

快检则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方式,主要在市场现场进行。快检设备和试剂能够在短时间内对食品中的常见安全指标进行检测,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亚硝酸盐、甲醛等。例如,利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卡,可以在几分钟内检测出蔬菜中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是否超标。快检具有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能够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食品,防止其流入消费者手中。抽检与快检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市场终端食品检测的效率和覆盖面,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安全、放心的购物环境。

食品安全检测宛如一支无形的 “卫士” 队伍,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源头的土壤和水源,到种植养殖、加工、流通以及市场终端,食安检测通过严格的检测标准、先进的检测技术和专业的检测人员,为我们的餐桌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守护着我们的健康。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广大消费者共同努力,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安全、健康的美食,让每一次用餐都成为一次愉悦、放心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