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手术后,患者应如何正确翻身以避免损伤?
脊柱手术后,患者应如何正确翻身以避免损伤?
胡晓月 开封市第二中医院 脊柱外科 主管护师
脊柱手术是治疗脊柱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康复过程同样关键。翻身是术后护理中最常见的动作之一,若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手术部位受力不均、植入物移位或伤口疼痛加剧,甚至影响长期康复效果。因此,掌握正确的翻身方法对术后恢复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脊柱手术后患者翻身的科学原理、正确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为什么脊柱手术后翻身需要特别注意?
脊柱手术通常涉及椎间盘切除、椎体融合或内固定等操作,术后脊柱的稳定性暂时依赖于植入物(如螺钉、钛棒或融合器)和周围软组织的修复。在术后早期,骨骼与植入物的结合尚未完全牢固,肌肉和韧带也处于愈合阶段。此时,错误的翻身动作可能带来以下风险:
1. 脊柱扭曲或剪切力增加:若身体扭转角度过大,可能使手术节段承受异常压力,导致内固定松动或移位。
2. 伤口牵拉:突然的翻身动作可能拉扯缝合部位,引发疼痛或出血。
3. 神经刺激:不恰当的体位变化可能压迫神经根,加重术后麻木或疼痛症状。
因此,术后翻身需遵循“轴向翻身”原则,即保持头、颈、躯干呈一条直线,避免脊柱扭曲。
二、正确翻身的步骤(以仰卧翻身至侧卧为例)
1. 准备工作
环境调整:确保病床稳固,必要时升起护栏。若在家康复,选择硬板床或中等硬度床垫。
辅助工具:可准备翻身枕或软垫,用于支撑身体。
2. 具体步骤
第一步:屈膝准备
患者仰卧,双膝屈曲,双脚平放于床面,双手交叉置于胸前或抓住床栏(避免手臂外展导致肩部用力)。
第二步:头部与躯干同步转动
缓慢将头部转向目标方向(如向右翻身则头向右转)。
同时,双膝自然倒向同侧,利用下肢带动骨盆和躯干整体转动,像“圆木一样”滚动。
第三步:支撑与调整
当身体转至侧卧约30°~45°时,可在背部后方垫软枕以维持体位。
双膝间放置枕头,减少腰椎压力。
注意事项:
全程避免腰部用力或突然扭动。
若伤口疼痛明显,可请家属协助托住肩部和髋部,帮助平稳翻身。
3. 返回仰卧位的方法
反向操作上述步骤,先移除支撑枕头,再缓慢将身体滚回仰卧位,保持脊柱中立。
三、不同手术方式的翻身要点
1. 颈椎手术后:
需额外固定颈部,翻身时使用颈托,避免头部过度前屈或后仰。
建议由两人协助,一人固定头部,另一人帮助转动躯干。
2. 腰椎或胸椎手术后:
可尝试“分段翻身”:先转动上半身,再带动下半身,减少脊柱剪力。
术后初期避免完全侧卧90°,以减轻对切口压力。
四、常见错误及纠正
1. 错误:用手臂支撑翻身
风险:手臂用力可能导致肩部代偿,引发脊柱扭转。
纠正:依靠下肢和核心协同发力,减少上肢参与。
2. 错误:快速翻身
风险:惯性可能导致脊柱瞬间受力不均。
纠正:动作放缓,分阶段完成。
3. 错误:忽略疼痛信号
若翻身时出现剧痛或下肢放射痛,应立即停止并联系医生。
五、术后其他体位管理建议
1. 仰卧位:
膝下垫枕,保持腰椎生理曲度。
避免过高枕头,防止颈椎前倾。
2. 坐位:
术后初期需逐步适应,先摇高床头30°,无头晕后再尝试床边坐起。
遵循“三步法”:侧卧→手撑床面→下肢垂床,避免直接弯腰起身。
六、康复阶段的渐进性调整
术后1~3天:以轴向翻身为主,每2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压疮。
术后1周:可尝试自主翻身,但仍需避免长时间侧卧。
术后4~6周:根据复查结果,逐步恢复轻柔的脊柱旋转训练。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 骨质疏松患者:翻身时需更加轻柔,避免椎体压缩风险。
2. 肥胖患者:建议使用翻身辅助带,减少腰部负荷。
结语
脊柱手术后的翻身动作看似简单,实则关乎康复质量。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循序渐进的练习,患者可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脊柱功能恢复。若存在疑虑,务必咨询康复医师或物理治疗师,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