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季警惕!儿科医生揭秘常见季节性流行病
换季警惕!儿科医生揭秘常见季节性流行病
田启运 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健康始终是家长最为关注的焦点。然而,随着季节的更替,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极易受到各种流行病的侵袭。作为守护儿童健康的 “白衣天使”,儿科医生们对这些季节性流行病有着深入的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儿科医生的脚步,一同揭秘常见季节性流行病,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春季:万物复苏,病菌也在 “活跃”
流行性感冒(流感)
春季气温逐渐回升,但早晚温差较
大,这种变的天气为流感病毒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极强,儿童是易感人群之一。
流感的症状通常较为明显,起病急骤,患儿会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常常可飙升至 39℃甚至更高,同时伴有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咳嗽、咽痛、流涕等症状。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的全身症状更为突出,病情也更为严重。例如,一些患儿可能会因高热而出现惊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大量病毒,周围的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容易被感染。此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玩具、门把手等,再触摸口鼻也可能感染流感。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是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建议在每年 9 至 11 月流感季节来临前完成接种。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至少 2 至 3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在流感高发期,尽量避免带孩子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如果孩子不幸感染流感,应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一般在发病后的 24 至 48 小时内用药效果最佳。治疗期间,让孩子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多喝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手足口病
每年的 4 至 7 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多见于 5 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少数患儿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衣物等,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预防手足口病,要注重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定期对孩子的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可采用煮沸消毒 15 至 30 分钟的方法。保持室内清洁,定期通风换气。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单位要加强晨检,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儿童,对教室、宿舍等场所进行定期消毒。对于感染手足口病的孩子,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发热时给予退热药物,皮肤疱疹处可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如果孩子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抽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夏季:高温潮湿,病菌滋生的 “温床”
腹泻
夏季气温高,食物容易变质,再加上儿童的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腹泻成为夏季儿童的常见流行病。引起儿童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其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较为常见,细菌感染则以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居多。非感染性因素如饮食不当、过敏等也可能导致腹泻。
腹泻的主要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可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同时可能伴有呕吐、腹痛、发热等症状。严重腹泻可导致儿童脱水、电解质紊乱,影响身体健康。预防腹泻,关键要把好 “病从口入” 关。注意饮食卫生,给孩子吃的食物要新鲜、干净,避免食用变质、过期、生冷的食物。餐具要定期消毒,可使用消毒柜或煮沸消毒。教育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对于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有助于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如果孩子出现腹泻,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饮食上,可暂时减少食物的摄入量,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如果腹泻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高热、呕吐严重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大便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也是夏季儿童常见的疾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生于 1 至 7 岁儿童。主要症状为发热、咽痛,口腔黏膜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但不见于齿龈及颊黏膜。病程一般为 1 周左右,偶有延迟至 2 周者。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以及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预防方面,同样要注重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定期对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在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带孩子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对于患病儿童,要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发热时可给予退热治疗,口腔疱疹疼痛明显时,可使用开喉剑喷雾剂等缓解症状。让孩子多喝水,多休息,饮食宜清淡,避免过热、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
秋季:天气转凉,呼吸道疾病 “来袭”
肺炎
秋季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儿童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容易引发肺炎。肺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严重的肺炎可导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儿童健康危害较大。
预防肺炎,要注意根据气温变化及时给孩子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加强营养,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增强机体抵抗力。鼓励孩子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按时接种肺炎疫苗,对于 2 岁以下儿童,可接种 13 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能有效预防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且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胸部 X 线、血常规等检查,明确诊断后进行抗感染等治疗。
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也称为轮状病毒肠炎,多发生在秋季和初冬季节,6 个月至 2 岁的婴幼儿是高发人群。轮状病毒感染肠道后,会引起肠黏膜损伤,导致腹泻。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初即出现呕吐,随后腹泻,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秋季腹泻具有自限性,一般病程为 3 至 8 天。
预防秋季腹泻,关键在于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活性物质,有助于预防感染。注意奶瓶、餐具等的清洁消毒,孩子的玩具也要定期清洗消毒。在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对于已经感染秋季腹泻的孩子,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可给予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者需静脉补液。饮食上,可继续母乳喂养或给予稀释的牛奶,待腹泻症状减轻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冬季:寒冷干燥,病毒活跃的季节
流行性腮腺炎
冬季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发期,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主要表现为腮腺肿大、疼痛,一般先一侧腮腺肿大,1 至 4 天后累及对侧。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表面发热但多不红,有触痛。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流行性腮腺炎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脑膜脑炎等,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
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预防流行性腮腺炎,可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的疫苗,如麻腮风疫苗。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电影院、商场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如果孩子感染了流行性腮腺炎,应及时隔离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食用酸性食物,以免加重腮腺疼痛。对于发热、头痛等症状,可给予对症治疗。如果出现并发症,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处理。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在冬季,由于室内外温差大,人们多在室内活动,空气流通不畅,水痘更容易传播。水痘的症状通常较为明显,首先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前驱症状,1 至 2 天后皮肤出现斑疹、丘疹,迅速发展为疱疹,疱疹呈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疱液清亮,形似露珠。皮疹先发生于躯干、头部,逐渐扩散至面部、四肢,呈向心性分布。水痘一般会伴有瘙痒,孩子可能会忍不住搔抓,容易引起皮肤感染。
预防水痘,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的措施。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与水痘患者密切接触。如果孩子患上水痘,要进行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涂抹疱疹处,缓解瘙痒。修剪孩子的指甲,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破损感染。饮食方面,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对于发热等症状,可给予适当的退热等对症治疗。若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等症状,应警惕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就医。
换季时期,儿童面临着多种常见季节性流行病的威胁。作为家长,了解这些流行病的特点、传播途径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合理饮食、适当锻炼等,可以降低孩子患病的风险。一旦孩子出现疑似流行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让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共同为孩子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