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一定要手术吗?—— 普外科医生详解治疗选择
胆囊结石一定要手术吗?—— 普外科医生详解治疗选择
代金学 桐柏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当拿到体检报告,看到 “胆囊结石” 几个字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惊慌,紧接着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手术的画面。但胆囊结石真的一定要通过手术来解决吗?今天,就让普外科医生为大家详细讲解胆囊结石的治疗选择。
胆囊结石是怎么形成的
胆囊结石的形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简单来说,胆汁在胆囊内经过一系列变化,其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就可能析出结晶,逐渐形成结石。通常,以下这些因素会增加胆囊结石的发病风险。长期高脂、高糖饮食,会使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肥胖人群往往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胆汁成分也会受到影响,患胆囊结石的概率更高。另外,女性在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胆囊排空功能受到影响,胆汁容易在胆囊内淤积,从而增加结石形成的可能。还有一些人,胆囊本身存在结构异常,比如胆囊收缩功能差,胆汁排出不畅,也容易滋生结石。
胆囊结石有哪些症状
很多胆囊结石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腹部超声时偶然发现的。这种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被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但随着病情发展,部分患者会出现症状。最常见的就是胆绞痛,一般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这是因为进食油腻食物会刺激胆囊收缩,结石移动可能堵塞胆囊管,引发剧烈疼痛。疼痛部位多在右上腹,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持续时间不等,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小时。有些患者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如果胆囊结石引发了胆囊炎,还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胆囊结石的治疗选择
1. 非手术治疗:
· 观察等待: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尤其是结石较小、数量较少,患者年龄较大且合并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手术的情况,可以选择观察等待。定期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一般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监测结石大小、数量以及胆囊的情况。如果在观察期间,结石没有明显变化,也没有出现症状,就可以继续观察。但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适当运动,控制体重等,降低结石进一步发展的风险。
·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适用于缓解胆囊结石引起的症状,以及辅助排出较小的结石,但效果有限。比如,一些利胆药物可以促进胆汁排泄,减轻胆囊内压力,缓解胆绞痛症状。对于胆固醇结石,熊去氧胆酸等药物可能有一定的溶石作用,但需要长期服用,且仅对部分结石有效,同时还可能有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药物治疗通常适用于症状较轻、结石较小且不适合手术的患者。
2. 手术治疗:
· 胆囊切除术:这是目前治疗胆囊结石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当胆囊结石频繁发作胆绞痛,或者已经引发胆囊炎、胆囊穿孔、胆囊癌等严重并发症时,一般建议切除胆囊。胆囊切除术又分为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目前应用较为广泛。通过在腹部打几个小孔,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就能将胆囊切除。开腹胆囊切除术则适用于胆囊炎症严重、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等腹腔镜手术困难的情况。虽然切除胆囊后,胆汁的储存功能受到影响,但人体可以通过胆管的代偿性扩张和肝胆汁分泌的调节,逐渐适应。
· 保胆取石术:部分患者希望保留胆囊,这时可以考虑保胆取石术。这种手术适用于胆囊功能良好,结石数量较少且直径较小的患者。手术通过切开胆囊,取出结石后再缝合胆囊。保胆取石术的优点是保留了胆囊的生理功能,但缺点是结石复发率相对较高。术后需要患者严格遵循医嘱,调整饮食结构,定期复查,以降低结石复发风险。
胆囊结石的治疗并非只有手术这一条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结石大小、数量、症状表现、胆囊功能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果对胆囊结石的治疗存在疑问,一定要及时咨询普外科医生,医生会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制定最适合您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