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手术全揭秘:从入院到康复的完整指南
心脏支架手术全揭秘:从入院到康复的完整指南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全科医学科 鲜廉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心脏支架手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常见手段。据统计,我国每年接受心脏支架手术的患者超过百万例,但许多人对手术的详细流程及术后管理仍存在认知盲区。本文将从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恢复三个关键阶段,全面解析心脏支架手术的细节,帮助患者及家属科学应对这一治疗过程。
一、入院前准备:明确手术指征与风险评估
1、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心脏支架手术适用于以下情况:
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狭窄≥70%,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急性冠脉综合征:如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需紧急开通血管。
术后再狭窄:既往支架内发生再狭窄需二次干预。
禁忌症包括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未控制的感染、造影剂过敏等。
2、术前检查与评估
基础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等,评估手术耐受性。
影像学检查:冠状动脉CTA或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狭窄部位及程度。
风险评估:通过GRACE评分或TIMI评分预测手术风险,尤其关注肾功能(避免造影剂肾病)。
3、患者准备
药物调整:术前需停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调整剂量,但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通常需持续服用。
禁食禁水:术前6-8小时禁食,2小时禁水,减少麻醉风险。
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焦虑,解释手术流程及可能的并发症。
二、手术过程:微创介入的技术细节
心脏支架手术通常在导管室进行,全程约1-2小时,具体步骤如下:
1、麻醉与穿刺
局部麻醉:多选择桡动脉(手腕)或股动脉(大腿根部)作为穿刺点,注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建立通路:穿刺成功后插入血管鞘,作为导管进出通道。
2、导管引导与造影
导管置入:沿血管鞘送入导丝和造影导管,经主动脉抵达冠状动脉开口。
血管造影:注入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分支,精确定位狭窄部位。
3、支架植入
球囊预扩:对严重狭窄部位先用球囊扩张,改善血流。
支架释放:将带有支架的球囊导管送至病变处,加压扩张使支架贴合血管壁,撤出球囊后支架永久留存。
术后造影:确认支架位置及血管通畅性,必要时追加支架。
4、术后处理
穿刺部位压迫:桡动脉需加压包扎6-8小时,股动脉需卧床制动12-24小时,防止出血。
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及心电图变化,警惕急性血栓形成。
三、术后恢复:从住院到居家的全面管理
1、住院期间护理
伤口护理: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血肿或感染。
药物管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至少1年,预防支架内血栓。
他汀类药物:控制血脂,稳定斑块。
控制合并症:如降压药、降糖药等。
早期活动:桡动脉路径患者术后可尽早下床活动,减少血栓风险。
2、出院后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控制: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多摄入蔬菜、鱼类及坚果,避免腌制食品和油炸食物。
适度运动:术后1周内以散步为主,逐步增加至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拳)。
戒烟限酒:吸烟者术后再狭窄风险增加2倍,必须彻底戒烟;酒精摄入需严格限制。
3、长期随访与复查
定期检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每年复查血脂、血糖、心电图,必要时行冠脉造影或冠脉CTA。
症状监测: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或晕厥,立即就医,警惕支架内再狭窄或血栓。
4、心理与社会支持
情绪管理:焦虑、抑郁可能诱发心脏事件,可通过心理咨询或正念训练缓解压力。
家庭参与:家属需协助患者规律服药、监测症状,共同营造低应激生活环境。
四、可能并发症及应对策略
1、急性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约1%,表现为突发胸痛,需紧急再通治疗。
2、出血风险: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引发出血,轻微出血可调整药量,严重出血需输血或暂停抗凝。
3、支架内再狭窄:5年内发生率约5%-10%,与吸烟、糖尿病控制不佳相关,需再次介入或搭桥手术。
五、预防复发:冠心病的长期管理
1、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需达标(如LDL-C<1.8mmol/L)。
2、心脏康复计划:结合运动训练、营养指导及心理干预,降低再住院率。
3、疫苗接种:建议接种流感疫苗及肺炎疫苗,减少感染诱发心脏事件的风险。
结语
心脏支架手术是挽救生命的有效手段,但术后管理同样关键。从术前评估到长期康复,每一步都需要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的紧密配合。通过科学的药物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定期随访,患者可以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重获高质量生活。记住,支架手术并非一劳永逸,它只是冠心病长期管理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