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上的“波浪线”代表什么?——揭秘心脏的电活动

心电图上的“波浪线”代表什么?——揭秘心脏的电活动

杜素花 信阳市中心医院 心电神经电生理科

 

引言:心脏的“电语言”  

你是否曾经做过心电图检查?当医生在你胸前贴上几个电极片,机器很快打印出一条上下起伏的“波浪线”时,你是否好奇过:这些波浪线到底代表什么?为什么医生能从中看出心脏是否健康?  

事实上,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EKG)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无创检查,被称为“心脏的密码”。它不仅能诊断心律失常,还能提示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甚至电解质紊乱。本文将带你深入解读心电图的秘密,了解那些“波浪线”背后的心脏故事。  

 

一、心脏为什么会有电活动?  

心脏之所以能规律跳动,全靠一套精密的“生物电系统”。  

1、心脏的“电路”:传导系统  

心脏内部有一套特殊的电传导组织,包括:  

窦房结(心脏的“天然起搏器”,位于右心房,每分钟发放60-100次电冲动)。  

房室结(电信号的中转站,延迟传导以确保心房收缩后再心室收缩)。  

希氏束及左右束支(将电信号快速传至心室)。  

浦肯野纤维(确保心室肌同步收缩)。  

2、电信号如何转化为心跳?  

1)、电信号起源:窦房结自发产生电冲动。  

2)、心房激动:电信号传至心房肌,引起心房收缩(将血液挤入心室)。  

3)、心室激动:电信号经房室结、希氏束传至心室,引发心室收缩(泵血至全身)。  

4)、恢复静息:心肌细胞复极,准备下一次电活动。  

 

心电图记录的正是这一系列电变化的综合表现!  

 

二、心电图的“波浪线”分别代表什么?  

标准心电图由多个波形组成,每个波对应心脏电活动的特定阶段:  

1、P波:心房的“动员令”  

形态:小而圆钝的波。  

意义:代表心房除极(收缩)。  

异常提示:  

      P波增高:可能提示右心房肥大(如肺心病)。  

      P波消失:见于房颤、房扑等心律失常。  

2、QRS波群:心室的“强力收缩”  

形态:高尖的复合波(Q、R、S波)。  

意义:代表心室除极(收缩)。  

异常提示:  

     Q波过深:可能提示陈旧性心肌梗死。  

     QRS波增宽:见于束支传导阻滞或室性心律失常。  

3、T波:心室的“休息时刻”  

形态:宽而圆缓的波。  

意义:代表心室复极(舒张)。  

异常提示:  

     T波倒置:可能提示心肌缺血或电解质紊乱(如低钾)。  

     T波高尖:常见于高钾血症。  

4、其他关键成分  

PR间期(P波起点至QRS起点):反映心房到心室的传导时间(正常0.12-0.20秒),延长提示房室传导阻滞。  

ST段(QRS终点至T波起点):正常情况下应与基线平齐,抬高或压低可能提示心肌梗死或缺血。  

QT间期(QRS起点至T波终点):反映心室电活动的总时间,延长可能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型室速)。  

 

三、心电图能诊断哪些疾病?  

1、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过速:心率<60次/分或>100次/分。  

房颤:P波消失,代之以“f波”,心律绝对不齐。  

室性早搏: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  

2、心肌缺血与梗死  

心肌缺血:ST段压低或T波倒置。  

心肌梗死:ST段抬高、病理性Q波(提示心肌坏死)。  

3、电解质紊乱  

高钾血症:T波高尖、QRS波增宽。  

低钾血症:T波低平、U波明显。  

4、心脏结构异常  

左心室肥大:QRS波电压增高(如RV5+SV1>4.0mV)。  

心包炎:广泛ST段抬高(与心肌梗死不同,无对应导联压低)。  

 

四、心电图的局限性  

尽管心电图用途广泛,但需注意:  

1、时间局限性:仅记录数秒的心电活动,可能漏诊阵发性心律失常(需动态心电图辅助)。  

2、无法评估心脏功能:如心衰需结合超声心动图。  

3、存在假阳性/假阴性:需结合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五、心电图检查注意事项  

避免紧张:肌肉颤抖可能干扰波形。  

保持静卧:运动或说话会影响记录。  

告知药物史:如洋地黄、β阻滞剂可能改变心电图表现。  

 

结语:心电图——心脏健康的“晴雨表”  

下次当你看到心电图的“波浪线”时,不妨想象:那是心脏在用自己的电语言诉说健康故事。早期识别异常波形,可能挽救生命!  

记住:  

常规体检建议包含心电图(尤其40岁以上人群)。  

若出现心悸、胸痛、晕厥,应及时检查心电图。  

心电图异常≠确诊,需由专业医生结合临床判断。  

 

心脏的每一次跳动,都是一场精密的电生理盛宴。而心电图,正是我们解读这场盛宴的密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