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筛查:PSA检查到底该不该做?

前列腺癌筛查:PSA检查到底该不该做?

张道远 信阳市中心医院 泌尿外科

张先生今年55岁,体检时医生建议他做一项叫“PSA”的检查,说是能筛查前列腺癌。他上网一查,发现有人说PSA检查很有必要,能早期发现癌症;但也有人说PSA不准,可能导致过度治疗。这让他很困惑:PSA检查到底该不该做?  

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排尿困难、骨痛等症状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因此,筛查显得尤为重要。但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自问世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将详细解析PSA检查的作用、局限性、适用人群,并探讨如何科学看待前列腺癌筛查。  

一、什么是PSA检查?  

PSA(Prostate-Specific Antigen,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一种由前列腺细胞产生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精液中,少量进入血液。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PSA水平很低,但如果前列腺出现异常(如炎症、增生或癌症),PSA可能升高。  

PSA检查的意义  

筛查前列腺癌:PSA是目前最常用的前列腺癌筛查指标。  

监测治疗效果:已确诊的患者可通过PSA变化评估病情进展或复发风险。  

辅助诊断:结合直肠指检(DRE)和影像学检查,提高诊断准确性。  

PSA的正常范围  

<4 ng/mL:通常认为是正常范围,但并非绝对安全(约15%的前列腺癌患者PSA<4)。  

4-10 ng/mL:处于“灰色地带”,需进一步检查(如游离PSA比值、MRI或穿刺活检)。  

>10 ng/mL:前列腺癌风险显著增加,需积极排查。  

二、PSA检查的争议:为什么有人反对?  

尽管PSA检查能早期发现前列腺癌,但它的局限性也备受争议,主要问题包括:  

1、假阳性率高  

PSA升高≠前列腺癌!许多良性病变也会导致PSA上升,例如:  

前列腺炎(细菌或非细菌性炎症)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老年男性常见)  

泌尿系统感染或操作(如导尿、膀胱镜检查后)  

剧烈运动或射精后(建议检查前48小时避免)  

这意味着,很多PSA升高的男性最终活检并未发现癌症,却经历了不必要的焦虑和检查。  

2、假阴性问题  

15%-20%的前列腺癌患者PSA水平正常(<4 ng/mL),导致漏诊。因此,不能仅依赖PSA判断有无癌症。  

3、过度诊断与过度治疗  

PSA筛查最大的争议在于:它可能发现许多生长缓慢、不会威胁生命的“惰性癌”。部分前列腺癌进展极慢,老年患者甚至可能死于其他疾病而非癌症。但一旦确诊,很多人会选择手术或放疗,可能面临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副作用,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因此,国际指南建议:筛查前应充分告知利弊,避免盲目治疗。  

三、哪些人应该做PSA筛查?  

由于PSA检查存在争议,不同医学机构的推荐略有差异,但普遍建议以下人群考虑筛查:  

1、高风险人群(建议50岁开始筛查)  

年龄≥50岁的普通男性。  

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父亲或兄弟患病,建议45岁开始)。  

非洲裔男性(发病率更高,建议45岁开始)。  

2、筛查频率  

PSA正常(<4 ng/mL):每2-4年复查一次。  

PSA 4-10 ng/mL:结合游离PSA比值、MRI或穿刺活检进一步评估。  

PSA>10 ng/mL:高度怀疑癌症,需积极检查。  

3、不适合筛查的情况  

预期寿命<10年的老年男性(如80岁以上,合并多种慢性病)。  

已明确不愿接受治疗者(避免过度诊断)。  

四、PSA异常怎么办?如何进一步确诊?  

如果PSA升高,医生通常会建议以下步骤:  

1、重复检测  

排除暂时性升高(如炎症、运动影响)。  

2、游离PSA(fPSA)与总PSA(tPSA)比值  

fPSA/tPSA<0.15:提示前列腺癌可能性大。  

fPSA/tPSA>0.25:更可能是良性病变。  

3、前列腺MRI  

多参数MRI(mpMRI)能更精准定位可疑病灶,减少不必要的穿刺。  

4、穿刺活检  

在超声或MRI引导下取前列腺组织,是确诊的“金标准”。  

五、科学看待PSA筛查:个体化决策  

PSA检查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权衡利弊,个体化选择:  

支持筛查的理由:早期发现侵袭性癌,提高治愈率。  

反对筛查的理由:可能带来过度治疗和心理负担。  

医生的建议  

1、高危人群(如家族史、非裔)应积极筛查。  

2、普通男性50岁后可咨询医生,共同决定是否筛查。  

3、PSA异常不必恐慌,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4、低风险前列腺癌可考虑“主动监测”(定期复查,暂不治疗)。  

结语  

PSA检查是前列腺癌筛查的重要工具,但并非完美。是否筛查应基于年龄、家族史、个人意愿等因素综合决定。如果您或家人属于高风险人群,建议尽早与医生讨论筛查方案;如果PSA异常,也不必过度焦虑,科学随访是关键。   

记住:筛查的目的是“早发现、早干预”,而不是“过度治疗”。 理性看待PSA,才能做出最有利于健康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