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呼噜≠睡得香!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打呼噜≠睡得香!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呼吸危重症医学科 陈璐)

 

引言:被忽视的夜间杀手

"他睡觉打呼噜声音可大了,睡得真香!"这样的对话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然而,震耳欲聋的鼾声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健康杀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据统计,我国约有1.76亿人患有此病,但诊断率不足1%。这种疾病不仅影响睡眠质量,更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夜间猝死。

 

一、认识睡眠呼吸暂停:不只是打呼噜那么简单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的病症,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阻塞型(OSA):最常见,占84%,因上气道塌陷阻塞所致

2、中枢型(CSA):占0.4%,呼吸中枢驱动消失

3、混合型:前两者的结合

典型症状群包括:

夜间:响亮而不规律的鼾声、呼吸暂停(被憋醒)、多汗、夜尿增多

白天:晨起头痛、日间嗜睡(坐着看电视、开会时不由自主睡着)、记忆力减退

情绪变化:易怒、焦虑或抑郁

王先生,45岁企业高管,长期被妻子抱怨鼾声如雷。最近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竟然睡着酿成事故,这才就医确诊为重度OSA。这个典型案例揭示了该病的社会危害性。

 

二、发病机制:气道里的"交通堵塞"

当人入睡时,咽部肌肉张力下降。对正常人而言,这种变化不会影响呼吸。但具备以下解剖特征者易发生气道阻塞:

肥胖(颈部脂肪堆积压迫气道),下颌后缩或小下颌,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儿童常见病因),鼻中隔偏曲等鼻腔阻塞。

呼吸暂停时,血氧饱和度可骤降至60%以下(正常>95%),这种间歇性缺氧引发系列病理反应:

1、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波动

2、氧化应激反应→血管内皮损伤

3、睡眠片段化→生长激素分泌紊乱

 

三、健康危害:全身性的"多米诺效应"

长期未经治疗的OSA可导致:

1、心血管系统:

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83%合并OSA)

冠心病风险增加3倍

夜间猝死率是普通人的2.6倍

2、代谢系统:

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

瘦素抵抗→肥胖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3、神经系统:

认知功能下降(海马体萎缩)

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

4、其他:

交通事故风险是常人的7倍

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60%

 

四、诊断方法:睡眠中的"体检"

确诊需要专业睡眠监测,常用方法包括:

1、多导睡眠图(PSG):金标准,在医院睡眠中心进行,监测脑电、眼动、肌电、心电、血氧等16项参数

2、便携式监测仪:家庭筛查用,主要记录血氧、气流和胸腹运动

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级:

轻度:5-15次/小时

中度:15-30次/小时

重度:>30次/小时

 

五、治疗方案:个性化选择

1、生活方式干预(适用于所有患者):

减重(体重下降10%,AHI可降低26%),侧卧睡眠(减轻舌根后坠),戒烟限酒(酒精会加重肌肉松弛)。

2、器械治疗: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一线治疗,通过面罩提供"气体支架"

口腔矫治器:适用于轻中度患者

3、手术治疗: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

颌骨前移术(针对颌面畸形)

新型疗法:舌下神经刺激术

 

六、特殊人群关注

1、儿童患者:

主要病因是腺样体肥大

表现:夜间出汗、尿床、注意力不集中

可能影响颌面发育("腺样体面容")

2、老年患者:

症状常不典型

易与痴呆症状混淆

3、围手术期患者:

麻醉风险显著增高

需提前告知麻醉师

 

七、常见误区澄清

1、"打呼噜说明睡得香":

事实:鼾声是气道狭窄的警报

2、"只有胖子才会得":

事实:30%患者体重正常

3、"治疗机戴着不舒服":

现代CPAP设备已显著改进,多数人1-2周即可适应

 

结语:从今夜开始重视

睡眠呼吸暂停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如果您或家人存在:响亮而不规律的鼾声白天难以解释的疲倦晨起口干头痛。建议尽早到呼吸科或睡眠专科就诊。一次睡眠检测,可能改变您一生的健康轨迹。

记住:安静的睡眠,才是真正的优质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