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在老年人中高发,如何科学管理?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在老年人中高发,如何科学管理?
李茂帅 焦作市中医院 老年病科肝胆脾胃科四区 主治中医师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问题。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3.2%,糖尿病患病率超过20%,且这两种疾病常常合并存在,进一步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科学管理慢性病不仅能延长寿命,更能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系统介绍老年人慢性病的特点、管理策略及最新干预手段。
一、老年人慢性病的特点
1. 高血压的特殊性
血压波动大:老年人动脉硬化明显,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夜间血压不降反升)的发生率达40%。
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因自主神经功能减退,从卧位突然起身时,收缩压可下降20mmHg以上。
并发症多: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卒中(风险增加34倍)、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
2. 糖尿病的特殊性
症状不典型:老年人“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症状不明显,常以乏力、皮肤瘙痒为首发表现。
易发生低血糖:肾功能减退导致降糖药物蓄积,且低血糖感知能力下降,严重时可诱发心梗。
并发症隐匿:周围神经病变(如足部麻木)、视网膜病变进展更快。
3. 共病现象普遍
约65%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中70%存在高血压,两者协同加速血管损伤。
二、慢性病的科学监测方法
1. 血压监测要点
测量时间:早晨起床后1小时内(排尿后、服药前)及睡前各测1次,连续7天取平均值。
正确姿势:坐靠背椅,袖带与心脏平齐,测量前静坐5分钟。
目标值:
65-79岁:<140/90 mmHg(若能耐受可降至<130/80)
≥80岁:<150/90 mmHg
2. 血糖监测要点
检测频率:
口服降糖药者:每周测24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
胰岛素治疗者:每日测47次(包括睡前)
目标值:
空腹血糖:5.07.2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0.0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衰弱老人可放宽至<8.0%)
3. 必要辅助检查
每36个月:尿微量白蛋白(早期肾损伤标志)、心电图
每年1次:颈动脉超声、眼底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三、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1. 高血压用药策略
首选药物:
钙拮抗剂(如氨氯地平):适合中国人群(盐敏感性高血压多见)
ARB/ACEI(如缬沙坦):合并糖尿病或蛋白尿者首选
注意事项:
从小剂量开始(如常规剂量的1/2),逐步递增
避免夜间服药(防止夜间低血压)
2. 糖尿病用药策略
口服药选择:
二甲双胍:一线用药,但eGFR<45时禁用
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兼具心肾保护作用
胰岛素使用:
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起始剂量0.10.2 U/kg
注射部位轮换(腹部吸收最快)
3. 药物相互作用警示
NSAIDs(如布洛芬):可升高血压、减弱降糖药效果
β受体阻滞剂: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
四、非药物干预的核心措施
1. 饮食管理
DASH饮食模式:
每日钠盐<5g(约一啤酒瓶盖)
增加钾摄入(香蕉、菠菜等)
主食1/3为全谷物
糖尿病饮食要点:
定时定量,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50%60%
血糖生成指数(GI)<55的食物优先(如燕麦、豆类)
2. 运动处方
高血压患者:
每周5次30分钟有氧运动(快走、游泳)
避免憋气动作(如举重)
糖尿病患者:
餐后60分钟快走(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联合抗阻训练(每周2次,增强肌肉葡萄糖摄取)
3. 体重管理
理想体重指数(BMI):2024 kg/m²
腰围控制:男性<90cm,女性<85cm
五、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与预防
1. 高血压急症预警信号
血压突然>180/120 mmHg
伴剧烈头痛、视物模糊、胸痛
2.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低血糖:
血糖≤3.9 mmol/L即需处理
“1515原则”:立即进食15g糖(如4片葡萄糖片),15分钟后复测
高渗状态:
血糖>33.3 mmol/L,意识模糊
需急诊补液治疗
3. 慢性并发症筛查
周围神经病变:10g尼龙丝检查(足底感觉)
视网膜病变:每年眼底照相
心血管风险评估:冠脉CTA(钙化积分)
六、中医药调理特色
1. 高血压辅助治疗
肝阳上亢型: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
痰湿壅盛型: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降浊)
2. 糖尿病调理
气阴两虚型:生脉饮合六味地黄丸
针灸选穴:胰俞、足三里、三阴交
七、智能健康管理工具的应用
1. 远程监测设备:
动态血压计(自动记录24小时数据)
持续葡萄糖监测(CGM)系统
2. 用药提醒APP:
设置语音提示(防止漏服)
药物相互作用查询功能
八、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1. 高龄衰弱老人
血压目标放宽至<150/90 mmHg
HbA1c可放宽至<8.5%
2. 独居老人
使用智能药盒(家属远程监控服药情况)
社区医生定期家访
九、常见误区纠正
1. “没有症状就不用吃药”:
血压血糖的损害是隐匿进行的
2. “保健品替代药物”:
目前尚无保健品能替代降压降糖药
3. “血糖越低越好”:
老年人频发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
十、长期随访计划
1. 每月:家庭血压/血糖记录复查
2. 每季度:门诊调整治疗方案
3. 每年:全面并发症评估
结语
老年人慢性病管理需贯彻“精细调控、安全优先”原则。通过药物优化、生活方式干预、定期监测的三联策略,可使80%的患者病情稳定。记住:管理慢性病不是与疾病对抗,而是学会与之和谐共处。建议每位老年患者建立专属健康档案,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真正实现“带病长寿”的健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