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U里的"镇静镇痛":孩子为什么需要"睡觉治疗"?

PICU里的"镇静镇痛":孩子为什么需要"睡觉治疗"?

(南阳市中心医院 儿科重症监护病区 石岩)

 

一、重症监护中的特殊需求

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经常能看到连接着各种仪器的患儿处于"睡眠"状态。这种看似被动的治疗方式,实则是现代重症医学的重要策略——"目标导向的镇静镇痛"。与普通病房不同,PICU患儿面临着多重生理和心理挑战:

1、 侵入性治疗的应激反应

气管插管导致的强烈异物感(儿童气道敏感性是成人的3倍)

反复穿刺采血带来的疼痛刺激

各种导管(中心静脉、动脉等)造成的持续不适

2、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

持续噪音(监护仪报警、设备运转等)可达60分贝

昼夜光线紊乱影响生物钟

与父母分离产生的焦虑情绪

3、疾病本身的代谢需求

重症患儿能量消耗增加20-30%

疼痛和焦虑可导致氧耗量上升40%

研究表明,未经充分镇静的PICU患儿,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风险是普通患儿的5倍。这凸显了镇静镇痛治疗在儿童重症医学中的核心地位。

二、镇静镇痛的三大治疗目标

1、生理保护:

降低代谢率,减少氧耗(如ARDS患儿可降低15-20%)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预防疼痛导致的血压剧烈波动)

促进组织修复(通过抑制过度炎症反应)

2、治疗配合

确保机械通气的人机同步性(不同步可导致通气效率下降30%)

避免意外拔管(占PICU不良事件的12%)

为特殊治疗创造条件(如CRRT、ECMO等)

3、心理防护

阻断痛苦记忆形成(海马体对创伤记忆特别敏感)

预防ICU获得性谵妄(发生率可达30-50%)

减少长期行为异常风险(如睡眠障碍、注意力问题)

三、药物选择的精细考量

PICU常用的镇静镇痛药物可分为几大类,每种都有其特殊定位:

1、 镇痛基础药物

阿片类(如芬太尼、瑞芬太尼):阻断μ受体,特别适合机械通气患儿

对乙酰氨基酚:作为辅助,可减少30%阿片类药物用量

2、 镇静主力药物

苯二氮䓬类(咪达唑仑):增强GABA作用,抗焦虑效果好

右美托咪定:选择性α2激动剂,保留自主呼吸的优势

3、 特殊情境用药

氯胺酮:用于支气管痉挛高风险患儿

丙泊酚:短期使用(警惕丙泊酚输注综合征)

药物选择需考虑:

· 年龄差异(新生儿肝肾功能不成熟)

· 疾病特点(肝功能不全者调整剂量)

· 治疗阶段(急性期vs恢复期)

· 药物相互作用(如ECMO回路对药物的吸附)

四、精准实施的四个关键环节

1、评估先行

疼痛量表(FLACC适用于2月-7岁)

镇静深度评分(如SBS量表)

谵妄筛查(pCAM-ICU)

2、 个体化方案

心脏术后:常需深度镇静(RASS -3至-4)

哮喘持续状态:保留自主呼吸策略

颅脑损伤:避免过度镇静影响神经评估

3、动态调整

每日唤醒策略(降低机械通气时间约25%)

昼夜节律调控(夜间适当加深镇静)

撤机前药物逐渐减量

4、 多模式协同

非药物措施(家长录音陪伴、治疗性游戏)

神经阻滞技术(如硬膜外镇痛)

音乐治疗等辅助方法

五、 家长最关心的五个问题

1、"药物会影响孩子智力吗?"
短期规范使用未见长期认知影响,反而未经控制的应激危害更大。

2、"为什么有时孩子看起来很痛苦?"
可能处于"治疗窗"调整期,医护会根据评分及时调整。

3、"可以完全不用这些药物吗?"
在必要治疗(如插管)中,不用药的伤害远大于用药风险。

4、"药物会成瘾吗?"
医疗剂量下短期使用依赖风险<1%,且会制定逐步减量计划。

5、"如何判断镇静是否合适?"
理想状态是:安静易唤醒,生命体征平稳,治疗配合良好。

六、 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

1、戒断综合征

表现:震颤、腹泻、激惹等

预防:采用标准化撤药方案(如阿片类每日减量10-20%)

2、谵妄

危险因素:苯二氮䓬类药物、睡眠剥夺

处理:非药物干预优先,必要时用右美托咪定

3、循环抑制

高危药物:丙泊酚、大剂量阿片类

对策:缓慢滴定,容量保障

4、肠功能障碍

阿片类导致胃肠动力抑制

防治:早期肠内营养,必要时用促动力药

七、 人文关怀的特殊实践

1、家庭参与式镇静

父母声音镇静法(录音播放)

限制性探视期间的触摸疗法

2、发育支持护理

个性化光线调节(早产儿特别重要)

减少不必要的刺激(集中护理操作)

3、过渡期准备

撤机前引入玩具减轻焦虑

用图画解释治疗设备用途

八、 未来发展方向

1、精准镇静监测

脑功能监测(如BIS指数)

人工智能预警系统

3、 新型药物研发

超短效镇静剂(快速苏醒)

靶向镇痛(减少全身副作用)

3、远期随访体系

建立PICU后康复门诊

开发心理行为评估工具

结语:平衡的艺术与科学

PICU的镇静镇痛远非简单的"让孩子睡觉",而是在疾病救治、发育保护和生活质量之间寻找精密平衡的治疗艺术。现代理念强调:

"深度镇静"转向"适度镇静"

"单纯药物"转向"多模式干预"

"疾病治疗"扩展到"全人关怀"

当您看到PICU里"沉睡"的孩子时,请理解这背后是医疗团队在:
控制疼痛与保留觉醒间的权衡
治疗需求与发育保护间的考量
医疗干预与人文关怀间的融合

这种"有意识的沉睡",正是现代儿科重症医学为脆弱生命筑起的保护屏障。随着技术进步,我们正朝着"无痛记忆的PICU"这一目标不断迈进,让每个重获健康的孩子,只记得被呵护的温暖,而非治疗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