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血、黑便?警惕消化道出血的致命危机

呕血、黑便?警惕消化道出血的致命危机

(南阳市中心医院 消化内科一病区 邓亚男)

 

一、危险的红色警报:认识消化道出血

当身体出现呕血或排出黑色柏油样大便时,这绝不是普通的"上火"或"胃不舒服",而是消化道在向我们发出最严重的求救信号。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轻则导致贫血,重则引发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据统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高达5%-10%,而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6周内的死亡率更是达到20%左右。

很多人对呕血和黑便缺乏足够警惕,常常将其误认为是"吃坏了东西"或"胃病发作",自行服用一些胃药了事。这种错误的认知往往导致治疗时机的延误,使原本可以控制的病情发展为危及生命的急症。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呕血和黑便不是小问题,而是需要立即就医的医疗紧急情况。

二、呕血与黑便:症状背后的秘密

呕血和黑便虽然都是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但其具体形式和伴随症状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呕血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呕吐出咖啡渣样的深褐色物质,这是血液在胃酸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另一种是呕吐出鲜红色的血液,往往提示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从口腔吐出的红色物质都是呕血,有时候剧烈的咳嗽导致的呼吸道出血(咯血)也可能被误认为是呕血。

黑便则表现为黑色、黏稠、发亮的大便,具有特殊的腥臭味。医学上称之为"柏油样便",是由于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作用后形成的。一般来说,消化道出血量超过50毫升就会出现黑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也可能使大便变黑,但这种"假性黑便"通常没有柏油样便的特殊光泽和腥臭味。

除了呕血和黑便外,消化道出血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轻度的出血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头晕等贫血症状;中度的出血会出现心慌、出冷汗;而严重的出血则可能导致意识模糊、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这些伴随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与出血量成正比,是评估病情危重程度的重要依据。

三、消化道出血的六大元凶

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了解这些常见病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早期识别。

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约占所有病例的40%-50%。这类患者往往有长期的上腹部疼痛史,疼痛多与饮食有关,服用抑酸药后可缓解。值得注意的是,出血后由于血液中和了胃酸,部分患者的疼痛症状反而会暂时减轻,这种"假性好转"常常误导患者延误就医。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虽然只占上消化道出血的10%-20%,但其危险性最高。这种出血常见于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和胃底的静脉扩张、迂曲,最终破裂出血。这类出血往往来势凶猛,出血量大,容易反复发作,是消化道出血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

急性胃黏膜病变也是不容忽视的出血原因。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大量饮酒、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后的应激状态,都可能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引发急性出血。这类出血的特点是黏膜广泛渗血,虽然每次出血量可能不大,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同样可能危及生命。

恶性肿瘤如胃癌、食管癌等也是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这类患者往往伴有进行性加重的消瘦、食欲减退等症状。由于肿瘤组织的血供丰富且质地脆弱,容易发生出血,而且止血相对困难。

在下消化道出血中,结肠憩室、炎症性肠病和肠道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因。结肠憩室出血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突发无痛性大量便血;炎症性肠病则多见于年轻人,除便血外还常伴有腹痛、腹泻;肠道肿瘤引起的出血则多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伴间断性便血。

最后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很多人认为便血就是痔疮,这种认识是极其危险的。虽然痔疮确实是便血的常见原因,但直肠癌等严重疾病也常表现为便血。临床上将直肠癌误诊为痔疮而延误治疗的案例屡见不鲜,教训深刻。

四、生死时速:出血时的正确应对

当出现呕血或黑便时,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正确的现场处理可以为后续的医疗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首先,患者应立即采取卧位休息,呕血时头部要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导致窒息。这个简单的动作在急救中极为重要,因为因呕血导致的窒息死亡并不罕见。同时要绝对禁食禁水,任何经口的食物或液体都可能刺激出血灶加重出血。

其次,要密切观察并记录出血的情况:呕血的次数、每次的量及颜色;黑便的次数和量;还要注意监测脉搏和血压。这些信息对医生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如果可能,最好保留一些呕吐物或粪便样本供医生检查。

在等待急救车或前往医院的过程中,患者应尽量避免活动。即使是上厕所这样简单的活动,也可能因为体位改变而加重出血。运送过程中最好使用担架,保持平卧位。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出血原因未明前,切忌自行服用任何药物。很多人习惯性地服用一些"止血药"或"胃药",这种做法可能掩盖症状,干扰医生的诊断,甚至可能加重出血。比如某些止血药可能促进血栓形成,但对于溃疡出血反而可能不利。

五、医院的救治:多学科协作的生命保卫战

到达医院后,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立即启动相应的救治程序。对于严重出血的患者,治疗往往是多学科协作的过程。

液体复苏是抢救的第一步。医生会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开始输液补充血容量。对于出血量大的患者,可能需要输血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这些指标不仅能反映出血的严重程度,也是判断复苏效果的重要依据。

药物治疗方面,质子泵抑制剂是最常用的药物,它能强力抑制胃酸分泌,为出血灶的止血创造有利环境。对于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还可能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这类药物能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出血。

内镜检查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环节。通过胃镜,医生不仅能直接观察到出血部位,明确出血原因,还能同时进行止血治疗。常用的内镜下止血方法包括:注射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使用止血夹夹闭出血血管、对静脉曲张进行套扎或注射硬化剂等。这些微创治疗技术大大提高了止血成功率,减少了手术的需要。

对于内镜治疗失败或某些特殊类型的出血,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治疗门静脉高压出血的有效方法,通过在肝内建立分流道降低门静脉压力。外科手术则通常是最后的治疗选择,适用于内镜和介入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出血。

六、防患于未然:预防胜于治疗

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关键在于控制基础疾病和避免诱发因素。

对于消化性溃疡患者,规范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至关重要。这种细菌是导致溃疡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根除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溃疡复发和出血风险。同时要避免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必须使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肝硬化患者是消化道出血的高危人群,定期胃镜检查筛查静脉曲张非常必要。对于中重度静脉曲张,医生可能会建议服用普萘洛尔等药物预防出血。在日常生活中,这类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避免粗糙、坚硬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的患者,要定期监测粪便潜血,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服药期间要避免饮酒,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对于普通人群,特别是40岁以上的成年人,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建议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很多消化道疾病在早期是没有明显症状的,等到出现呕血、黑便时往往病情已经比较严重。胃肠镜检查不仅能早期发现病变,还能在检查过程中处理一些小的出血病灶,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七、走出误区:科学认知保健康

关于消化道出血,民间存在不少认识误区,这些错误观念常常成为延误诊治的根源。

最常见的误区是"便血就是痔疮"。确实,痔疮是便血的常见原因,但绝非唯一原因。直肠癌、结肠癌等严重疾病也常表现为便血。临床上遇到太多将直肠癌便血误认为痔疮而延误治疗的案例,教训深刻。任何便血都应该引起重视,特别是伴有大便习惯改变、体重下降等症状时,更要及时就医检查。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认为"出血停止了就安全了"。实际上,消化道出血的特点是容易反复。约有20%的患者会在止血后72小时内再次出血。因此,即使出血暂时停止,也必须接受系统检查和规范治疗,找出出血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有人认为"年轻人不会消化道大出血",这也是错误的。虽然消化道出血确实多见于中老年人,但年轻人也可能因为应激、药物、炎症性肠病等原因发生严重出血。临床上不乏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因大量服用止痛药导致胃出血,或者因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的案例。

八、生命之托:我们的共同责任

消化道出血的防治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作为医疗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加强健康宣教;作为普通民众,我们要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

当出现呕血、黑便等警示症状时,请务必牢记:这不是可以等待观察的小问题,而是需要立即就医的急症。每一分钟的延误都可能影响预后,及时的医疗干预可以挽救生命。

预防胜于治疗。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筛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这些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消化道出血的风险。特别是对于肝硬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严格遵医嘱进行监测和预防性治疗。

让我们携起手来,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用正确的行动保护健康,远离消化道出血的威胁。

记住:对呕血和黑便的重视,就是对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