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如何“双管齐下”?中西医结合降压的智慧

高血压如何“双管齐下”?中西医结合降压的智慧

张晓粉  濮阳市中医医院肿瘤血液科   主治医师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被称为"无声的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2.8亿成年人患有高血压,其中近半数患者并不知晓自己患病。在中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7.9%。面对这一健康挑战,单纯依赖西药控制血压或仅靠中医调理都难以达到最佳效果。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实现"双管齐下"的科学降压策略。

 

一、认识高血压:现代医学的视角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根据最新指南,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现代医学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继发性高血压则是由某些明确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如肾实质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导致多种严重并发症:

1. 心脑血管系统: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

2. 肾脏: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

3. 眼底: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

4. 全身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发展

 

二、西医降压:精准控制的基石

现代医学治疗高血压主要依靠降压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 钙通道阻滞剂(CCB):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

   作用机制:阻断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舒张

   适用人群: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依那普利、培哚普利

   作用机制: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收缩物质生成

   适用人群: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心力衰竭患者

3.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如缬沙坦、氯沙坦

   作用机制:阻断血管紧张素II与其受体结合

   适用人群:ACEI引起咳嗽的患者

4.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

   作用机制:促进钠和水的排泄,减少血容量

   适用人群:老年高血压、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

5.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

   作用机制: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

   适用人群:合并冠心病、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

 

临床治疗通常采用小剂量联合用药策略,以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血压控制目标一般为<140/90mmHg,对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要求更严格(<130/80mmHg)。

 

三、中医视角:高血压的辨证论治

中医虽无"高血压"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眩晕""头痛""肝阳上亢"等范畴。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其病机主要涉及肝、肾、心等脏腑功能失调。

 

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

1. 肝阳上亢型

   主症: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

   次症:失眠多梦、口苦咽干、舌红苔黄

   脉象:弦数有力

2. 痰湿中阻型

   主症:头重如裹、胸闷脘痞、纳呆恶心

   次症:肢体困重、舌苔白腻

   脉象:滑或濡

3. 肝肾阴虚型

   主症: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

   次症:耳鸣健忘、舌红少苔

   脉象:细数

4. 阴阳两虚型

   主症:头晕心悸、畏寒肢冷、夜尿频多

   次症:面色苍白、舌淡胖

   脉象:沉细弱

 

四、中西医结合降压的实践策略

1. 西药控制+中医辨证调理

   典型案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

   西医方案: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5mg qd)

   中医方案:天麻钩藤饮加减

   组成:天麻12g、钩藤15g、石决明30g、栀子10g、黄芩10g、牛膝12g、杜仲12g、益母草15g、桑寄生15g、夜交藤20g、茯神15g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现代研究表明,天麻中的天麻素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血压;钩藤碱具有钙拮抗作用;石决明含有大量碳酸钙,可调节血管平滑肌张力。

 

2. 西药控制+中医非药物疗法

   1)针灸疗法

   主穴:百会、风池、曲池、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加行间、侠溪;痰湿中阻加丰隆、中脘;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

   操作方法: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

   2)耳穴压豆

   常用穴位:降压沟、交感、神门、心、肝、肾

   方法: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

3)推拿疗法

   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抹法

   部位:重点在头面部、颈项部及背部膀胱经

 

3. 生活方式的中西医结合干预

   1)运动处方

   西医推荐: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中医传统:八段锦、太极拳,特别推荐"摇头摆尾去心火""双手攀足固肾腰"等动作

   2)饮食调理

   西医建议:低盐(<5g/天)、高钾、高纤维饮食

   中医药膳:

   - 肝阳上亢:菊花决明子茶(菊花10g、决明子15g)

   - 痰湿中阻:薏仁冬瓜汤(薏苡仁30g、冬瓜200g)

   - 肝肾阴虚:枸杞桑椹粥(枸杞15g、桑椹15g、粳米50g)

   3)情志调节

   西医认知:压力管理、放松训练

   中医方法:音乐疗法(角调式音乐疏肝)、呼吸吐纳(六字诀中的"嘘"字诀)

 

五、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1. 年轻初发高血压

   特点:多属肝阳上亢型,常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方案:小剂量ARB+天麻钩藤饮+生活方式强化干预

2. 老年高血压

   特点:动脉硬化明显,多见收缩期高血压

   方案:长效CCB+辨证使用活血化瘀方剂(如血府逐瘀汤加减)

3. 难治性高血压

   特点:使用3种以上降压药血压仍未达标

   方案:重新评估继发因素+中药灌肠疗法(大黄、芒硝等)+穴位敷贴

 

六、长期管理与注意事项

1. 血压监测

   - 家庭自测血压:早晚各1次,每次测2-3遍取平均值

   - 动态血压监测:每3-6个月1次,评估昼夜节律

2. 药物调整原则

   - 西药:避免突然停药,调整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中药:随证候变化及时调整方剂,通常2-4周复诊一次

3. 警惕药物相互作用

   - 甘草制剂不宜与利尿剂长期合用(可能致低钾)

   - 银杏叶制剂与抗血小板药联用需监测出血倾向

4.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 孕妇:禁用ARB/ACEI,可考虑中药黄芩、桑寄生等安胎降压

   - 糖尿病患者:避免含糖量高的中药制剂

 

七、展望与结语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正朝着个体化、靶向化的方向前进。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的应用,将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及证候演变规律。

需要强调的是,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药物叠加,而是基于对疾病本质的深刻理解,将两种医学体系优势互补。对患者而言,坚持规范用药、定期随访、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才是血压长期达标的关键。

高血压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通过西医精准控制血压数值,中医调理体质平衡,双管齐下,方能实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整体健康目标。建议患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降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