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结石:为何偏爱你,又该如何应对?

泌尿结石:为何偏爱你,又该如何应对?

闫鹏 河南宏力医院泌尿外科

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泌尿结石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它如同潜伏在身体里的小石头”,常常在不经意间给人们带来剧烈疼痛等困扰。很多人不禁疑惑,泌尿结石为何偏偏盯上” 自己?又该采取怎样的有效措施来应对呢?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究泌尿结石背后的秘密

一、泌尿结石为何偏爱”

(一)饮食习惯因素

高草酸食物摄入过多:菠菜、杏仁、花生、甜菜、红茶等食物富含草酸。当人体摄入过多草酸后,若不能及时有效代谢,草酸就会在尿液中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结石,这是最为常见的泌尿结石类型之一。例如,有些朋友日常饮食中特别喜爱菠菜,几乎每餐都离不开,长期大量食用,就会使体内草酸含量升高,增加患泌尿结石的风险。

高嘌呤食物摄取过量: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食物含有大量嘌呤。嘌呤在体内代谢后会生成尿酸,过量的尿酸可导致尿液中尿酸浓度升高,容易形成尿酸结石。像一些经常应酬、大量食用海鲜并畅饮啤酒的人群,就更容易受到尿酸结石的青睐”。

水分摄入不足:喝水过少是导致泌尿结石的重要诱因。身体缺乏足够水分时,尿液会高度浓缩,各种矿物质和盐类的浓度相对升高,就容易析出形成结晶,进而逐渐聚集成结石。例如,一些户外工作者或因工作繁忙长时间顾不上喝水的人,他们的尿液往往颜色较深,这就是尿液浓缩的表现,长此以往,泌尿结石发病几率大增。

(二)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运动:长期久坐不动,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尿液在尿路中的流动速度也会变慢。这使得一些矿物质和杂质更容易在尿路中沉积,增加结石形成的可能性。比如办公室白领,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坐在办公桌前,很少起身活动,这类人群患泌尿结石的风险相对较高。

过度补钙:适量补钙对维持骨骼健康有益,但如果盲目大量补钙,又缺乏足够的维生素 D 促进钙吸收与利用,多余的钙就会通过肾脏排泄进入尿液,使尿液中钙含量过高,从而增加钙盐结石形成的风险。部分人认为多补钙身体就好,自行加大钙剂服用剂量,却忽视了可能引发泌尿结石的后果。

(三)个体生理因素

尿路异常:先天性的尿路畸形,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马蹄肾等,会影响尿液的正常排泄,导致尿液在尿路中潴留。尿液长时间停留,其中的成分就容易析出结晶,进而形成结石。后天因素导致的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尿道狭窄,也会引发类似情况,使泌尿结石的发病几率显著提高。

疾病影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会导致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促使骨钙溶解进入血液,进而使血钙升高,经肾脏排泄的钙也随之增多,最终增加泌尿结石的发病风险。此外,一些遗传性代谢疾病,如胱氨酸尿症,患者由于体内氨基酸代谢异常,尿液中胱氨酸浓度升高,容易形成胱氨酸结石。

二、泌尿结石的症状表现

(一)疼痛

疼痛是泌尿结石最常见且突出的症状。肾结石患者可能会感到腰部或上腹部隐痛、胀痛,这种疼痛通常较为持续。而当结石移动,尤其是从肾脏掉入输尿管,引起输尿管痉挛时,会引发剧烈的肾绞痛。肾绞痛往往突然发作,疼痛程度剧烈难忍,患者常辗转不安,疼痛可向下腹部、腹股沟、大腿内侧放射,男性患者还可能放射至阴囊部位,女性则可放射至阴唇部位。

(二)血尿

结石在尿路中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出血,从而出现血尿症状。血尿可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肉眼血尿能直接观察到尿液呈红色或洗肉水样,镜下血尿则需要通过显微镜才能发现尿液中存在红细胞。一般来说,疼痛和血尿常常相伴出现,在疼痛发作后,血尿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三)排尿异常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如果结石位于膀胱颈部或尿道,会直接阻塞尿路,导致排尿困难,甚至出现尿潴留。当结石合并感染时,炎症刺激尿路黏膜,会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不适。

三、如何应对泌尿结石

(一)调整饮食结构

控制草酸和嘌呤摄入:减少高草酸食物的食用量,例如将菠菜焯水后再烹饪,可去除部分草酸。对于高嘌呤食物,要合理控制食用频率和量,避免短时间内大量摄入。同时,增加富含枸橼酸盐的食物摄入,如柑橘类水果,枸橼酸盐能抑制结石形成。

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每天至少饮用 2000 - 3000 毫升水,使尿液保持清亮无色或淡黄色。喝水要均匀分布在一天当中,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尤其在睡前和半夜,适量饮水可减少尿液浓缩,降低结石形成风险。

合理补钙:如需补钙,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过量补钙。同时,补充适量维生素 D,促进钙的正常吸收与利用,防止多余钙进入尿液。

(二)改变生活方式

增加运动量: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进行一些力量训练。运动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加快尿液流动,减少矿物质和杂质在尿路中的沉积,有效预防泌尿结石。

定期体检: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尿常规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泌尿结石或潜在的泌尿系统问题。对于有泌尿结石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体检频率可适当增加。

(三)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对于较小的结石(直径小于 0.6 厘米),且表面光滑、无尿路梗阻和感染的情况,可采用药物排石治疗。常用药物包括 α - 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它能松弛输尿管平滑肌,促进结石排出;同时,配合大量饮水和适度运动,提高排石成功率。此外,对于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可通过药物碱化尿液,使尿液 pH 值维持在合适范围,促进结石溶解。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适用于直径小于 2 厘米的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该方法利用体外产生的冲击波聚焦后作用于结石,将结石击碎成小块,然后随尿液排出体外。这种治疗方法无需开刀,创伤较小,但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血尿等并发症,术后需要配合多喝水、多运动,以促进结石碎片排出。

手术治疗:当结石较大(直径大于 2 厘米)、经药物治疗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效果不佳,或伴有严重尿路梗阻、感染等情况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等。医生会根据结石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泌尿结石虽然给患者带来诸多痛苦,但通过了解其发病原因,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我们完全可以预防和应对泌尿结石。让我们重视泌尿系统健康,远离泌尿结石的困扰。